说起今年紫小麦的收成情况,阳谷县风华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汪凤华高兴地说:“又是一个丰收年!”日前,经过测产,合作社种植的1000亩紫小麦,平均亩产在500公斤以上。
2012年以前,汪凤华所在的十五里园镇赵洼村,村民采取传统的小麦、玉米循环往复的耕作方式,年人均收入比较低。为帮助群众脱贫增收,汪凤华重新规划,从“打造种植经济”“发展加工经济”“拓展品牌经济”三方面入手,引导、鼓励、扶持群众发展紫小麦、糯玉米和小米种植加工。2012年6月,她组织成立阳谷风华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任理事长,经过几年发展,合作社注册了“谷姐”商标并申报“绿色食品”认证,经营土地233公顷,发展社员361户,带动周边农户580户。“合作社不仅获得‘聊·胜一筹!’品牌标识使用授权,还摘得‘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这两块国家级金字招牌。”汪凤华自豪地说。
今年的聊城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家庭农场100家,这让作为市人大代表的汪凤华倍感兴奋:“这体现了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和支持,俺发展品牌农业的底气更足了,干劲更大了。”
汪凤华告诉记者,去年,她提交的《关于加大对特色农业扶持力度的建议》,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相继推出针对性扶持政策。今年市两会上,这一建议被市人大常委会评选为优秀代表建议。“适度规模经营,能优化配置各类要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汪凤华认为,要重点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将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在增加种粮补贴、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培训等方面下功夫,为新型职业农民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特色农业产生规模效益。
汪凤华说:“下一步,我们合作社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加快建设步伐,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带动更多的乡亲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