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在即发华欣针织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工人在加工服装。□文/图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钟伟通讯员杨雪涂世超
7月8日一早,阳谷县金斗营镇莲花池村村民林秀芹像往常一样,吃过早饭后骑着电动车来到家附近的即发华欣针织有限公司打卡上班。
“哒哒哒……”富有节奏感的电动缝纫机声,不间断地从车间传出。
50岁的林秀芹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她的婆婆已经84岁高龄,儿子还在上大学,一家三口仅靠5亩薄田和林秀芹打零工的收入生活,日子过得很拮据。2016年11月,林秀芹被招聘到即发华欣针织有限公司,从事服装缝纫工作,一个月算下来,能挣2600多元。
“从家里到厂里,两公里远,不出远门就有事做、有收入,还方便照顾家中的老人,心里踏实多了。”林秀芹说。
像林秀芹一样在此务工的贫困户还有12名。公司总经理邱若梅告诉记者,即发华欣针织用工量达500余人,被认定为就业扶贫车间后,他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政府和有关部门“保姆式”的服务,尤其是在这次疫情中,不仅有政策支持,而且将工人带上门、送到厂,帮助企业有序复工复产。
积极吸纳贫困户就业,是金斗营镇脱贫攻坚的主要措施。在西金村华宇食用菌种植基地内,一朵朵雪白的双孢菇从菇床上悄悄地探出了头,工人们正动作娴熟地采摘已经成熟的双孢菇。
基地负责人贺增贞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种菇“老手”,在河南范县经营食用菌多年,拥有较为稳定的市场销售渠道。在金斗营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引导下,2017年他返乡创办了华宇食用菌种植基地,基地采取“扶贫资金+自筹”的方式,完成投资200万元,其中包括扶贫资金130万元,建成高标准恒温双孢菇大棚10座。除了每年拿出不低于投入扶贫资金8%的租金收益,给贫困户分红,基地还吸纳30余名群众就业,每月人均工资2500元以上。
“双孢菇盛产时,采菇、喷水、削根、上料,用工量很大,工人都是来自本村和周边的村民,也有一些贫困群众,多为留守妇女。在这里,她们既能照顾家庭,也能有份稳定收入。”贺增贞说,现在村周围的妇女逐渐体会到了家门口打工带来的“双丰收”。
“稳就业,就是稳脱贫。让贫困群众既能照顾家里,又能增加收入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金斗营镇党委书记董典政说,该镇加大与企业的对接力度,把工厂搬进农村,车间搬到农村,助力精准脱贫。一方面,该镇充分发挥当地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扶持服装加工、食用菌种植、坐垫编织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贫困村布局设点;另一方面,开展精准招商,鼓励企业带设备、带技术、带订单创建扶贫车间,不断扩大扶贫车间规模,激发产业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