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聊城 > 正文

聊城市精准发力稳就业促脱贫

来源:聊城日报编辑:胡浩亮发布时间:2020-07-13 16:52:04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今年以来,尤其是疫情发生以来,聊城市抓牢抓实就业扶贫工作,从就业需求入手,在落实落细各项帮扶政策的基础上,新增就业岗位,让贫困户捧上脱贫“铁饭碗”。

  一

  近段时间以来,因为有了新工作,45岁的付彦华脸上多了些笑容。由于没有技术,年龄又比较大,对于付彦华来说,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着实不易。

  付彦华是临清市康庄镇大官庄村的贫困户,丈夫有病不能干体力活,儿子还在上学,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她肩上。前不久,她通过村干部介绍来到康庄镇华星皮革厂工作。“我每天能挣40元钱,基本满足了日常生活开支。”付彦华说。华星皮革厂是一家生产劳保手套的企业,他们积极响应“百企帮百村”行动号召,在周边村庄设置扶贫加工点14处,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10个,促使每户贫困户年增收1万元左右。

  就业是民生之本。聊城市不仅把贫困户送到企业务工,还把“工厂”搬到了贫困户家门口。

  每天吃罢早饭,阳谷县金斗营镇莲花池村贫困户李玉春就匆忙骑上电动车,赶到离家2公里处的即发华欣针织有限公司上班。“没想到,我们庄稼人也能变成挣工资的‘上班族’。”李玉春说。

  像李玉春一样在此务工的贫困群众共有13名。公司总经理邱若梅介绍,企业有职工520余人,被认定为就业扶贫车间后,职工真切感受到了政府如春风般温暖的服务。

  二

  盛夏时节,百花竞放。在高新区韩集乡的芳香文化博览园,千亩薰衣草绽放成紫色花海,阵阵馨香沁人心脾。

  “每天能挣八九十元,看着这些花花草草,心情好,干起活来也不觉得累。”石海子村贫困户文陈英正在捆扎新采摘的薰衣草。像文陈英一样,还有60余户贫困户也成了花农,常年在基地务工,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据项目副总经理吴连信介绍,一期项目在石海子村流转土地1500余亩,每年每亩租金为550公斤小麦的价格,可提供300余个工作岗位,辐射石海子、陶海子、陈栾等10余个村。务工人员主要从事芳香植物栽植、除草、收割、挑拣等工作,日均收入60至90元。

  推进规模农场、就业工场“两场同建”,充分发挥“产业+就业”扶贫功能,是聊城市脱贫攻坚的创新之举。据悉,聊城市主要根据贫困群众分布特点、贫困劳动力就业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结合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和潜力,在发展比较落后、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方,片区化推进规模农场、就业工场布局建设。

  “今年,市委、市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将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20%(2800万元)、省奖励资金2400万元,作为奖补资金支持‘两场同建’项目建设。”市扶贫办副主任张义革说。目前,全市新建“两场同建”项目68个,10个项目已建设完成。

  三

  7月7日一大早,高唐县固河镇北辛村的保洁员李光荣与往常一样,穿上保洁服,拿着工具来到自己的保洁责任区开始清扫作业。“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岗位让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我也跟城里人一样上班了,也拿工资了。”李光荣笑着说。

  李光荣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村里的帮助下,他当上了一名保洁员,每月能拿到600元的补贴,基本的生活开销有了着落。工作之余打理自家的几亩土地,靠着勤劳的双手,李光荣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今年5月底,冠县万善乡东召村72岁的贫困户李树贵,不花一分钱,住进了村敬老院的养老周转房。过上好日子的李树贵并没有闲着,应聘成为敬老院的保洁员。

  设立公益性岗位,去除贫困户“找工作”的门槛。聊城市把农村绿化、安全保卫、道路养护等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刚性需求,与大多数贫困人口老弱病残、有困难走不出家门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村内开发贫困劳动力力所能及的劳动岗位。疫情期间,聊城市还结合防疫消杀、巡查值守、宣传疏导等工作安置临时性岗位,帮助贫困户渡过难关。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