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下午5点,高考地理科目考试结束铃响起,聊城市2020年夏季高考正式结束。
山东省高考综合改革落地实施第一年,2020年高考出现了哪些变化?今年高考命题有何特点,又反映出哪些趋势?“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如何为后续的志愿填报与专业选择做足准备?
考试方式:自选科目战线拉长
市民陈绍兵的大儿子在4年前考入山东师范大学,小女儿今年也奔赴高考考场,但二次陪考的他并不觉得轻松,“儿子考2天,闺女考4天,选科考试让我们这些陪考‘老手’的战线也拉长了。”
选科考试,是山东“新高考”落地之际最热的话题。以往的高考实行“3+X”考试模式,即国家统一高考3科语文、数学、外语,“X”为文综或理综。2020年,山东高考考试科目由原来的“3+X”变为“3+3”,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个科目不再按传统的理科和文科划分,而是由考生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的科目中任选3科参加等级考试。
“量大”是聊城一中高三年级主任焦维广对本年度高考最大的感受:“考试战线拉长,学生学习量增大,老师们的工作量也加大。”不过,焦维广认为,实行学业水平“6选3”等级考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优势选择考试科目,充分尊重了孩子们的专业选择权,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此外,‘6选3’也有利于学生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做足准备,推动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衔接,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奠基。”焦维广如是说。
高考命题:既有传承又有发展
“印象最深的是物理卷子中的中医拔罐一题。”聊城三中高三年级毕业生陈一晨直言,自己从未将拔罐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过,“这一题在紧密结合生活实际的同时,也巧妙地考察了气体实验定律,在以往的高考试题里并不常见。”
今年是山东省高考综合改革落地实施的第一年,也是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山东省第一次基于新课标的高考。在考试方式发生变化的同时,“新高考”的命题风格也出现了许多全新的特点。
“试题命题坚持‘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突出方向性,以切实发挥考试在高考中的选人育人功能”山东省招考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如物理第16题的冬奥会单板滑雪U型池比赛,以及政治第20题第2问的发言稿提纲,均是以核心素养为测试宗旨,并能根据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确定具体的测试目标,注重对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的考查。
“命题风格既有传承,又有发展。”焦维广认为,今年命题风格的改变,也必将推动今后教学改革的前行,“相比题海战术,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
志愿填报:专业导向稳中求进
闺女考完试开始“放飞自我”,但陈绍兵心里那根弦一直没松过。“高考完没多久便能出分数,等分数线、等志愿批次、等填报结果,可有的忙呢。”老陈觉得,“新高考”让自己身上的担子又重了许多。
高考成绩发布后,便是划定分数线以及填报志愿了。在文理分科取消的这一大前提下,今年“新高考”划线分类、志愿填报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山东省2020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夏季考试和录取工作实施方案》提出,2020年,高考志愿填报模式由往年的“院校+专业(类)”改为“专业(专业类)+学校”,普通类填报志愿最多不超过96个,艺术和体育类填报志愿最多不超过60个。
“考虑到新的志愿填报模式,今年高考实施分段划线,不再以本、专科作为划定录取控制分数线的依据。”聊城市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说,“新高考”在志愿填报和录取方式上的变化,旨在最大限度地保障考生的专业选择权,尽可能录其所愿。
“后期填报志愿中,考生在参考往年数据的同时,更应关注自己的专业位次,尽量稳中求进。”焦维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