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阁□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桐
足迹遍布40多个乡镇,技术指导、培训200余场次,培训、指导农民万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万余份……三十多年来,张桂阁一直从事玉米育种、栽培、良繁推广和科技服务工作。
张桂阁现为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先后主持、承担了省、部级成果转化项目、山东省良种工程项目、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等10余项,获得市级以上成果26项。2011年被聊城市委、市政府评为农业生产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和优秀科技特派员,2014年获第八届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并记二等功。
“玉米良种选育是一项周期长、工序繁琐而艰苦的工作。从组建基础材料到获得稳定的自交系一般需6-8代,慢的需要10多代,从组配组合到品种审定需5-6年,这十余年的时间里,成功率仅为万分之一甚至十万分之一。”张桂阁介绍,以玉米授粉为例,为防止不同材料间互相杂交,在玉米雌穗吐丝前,要先把雌穗用专用纸袋套住,待吐丝授粉时要把雌穗纸袋摘下,授完粉后再套上,且不能让花丝外露,以免接受到外来花粉,操作极其严格。采粉亦是如此,在前一天把雄穗用纸袋套住,待第二天散粉后连纸袋带花粉一起采下,用于授粉。一株玉米需套摘6次袋子,一亩玉米就需操作2万多次。
由于气候原因,玉米在北方只能一年种一季。为缩短玉米育种年限,张桂阁和团队在每年秋季玉米收获后,会带着种子去海南进行加代繁殖,一待就是近半年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先后选育出9个省审、国审玉米优良品种,培育出的聊玉系列玉米种一度成为聊城市、我省的主要推广品种。其中聊玉93-1于1999年在滕州市望庄镇亩产达953.6公斤,创当年的山东省夏玉米高产攻关最高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