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在我们村附近的合作社工作,再也不用去外地打工了。”7月11日,临清市先锋路街道东石居的贫困户刘大哥说。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了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先锋路街道坚持推进项目扶贫、社会扶贫和政策兜底三项举措,助力贫困户脱贫增收,从而助其走上越来越宽广的小康之路。
发展项目产业
“现在贫困户的日子好过了,有合作社、有企业,再也不是单打独斗了。”先锋路街道东石居党支部书记曹义东告诉记者。
先锋路街道围绕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这条主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高标准草莓大棚种植、生猪养殖、泰诺脱水蔬菜等产业扶贫项目,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畅通其增收渠道,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和“管长远”作用,让项目产业为脱贫工作增亮添彩。
据了解,2017年,先锋路街道利用上级扶贫产业项目资金430万元建设高标准草莓大棚种植基地,并租赁给鲜农合作社,形成了集种植、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实施以来,草莓大棚种植基地项目共产生收益100余万元,带动周围200名剩余劳动力和贫困人口实现了就业。
开辟电商渠道
范尔庄村的桃子汁多味甜,多年来深受消费者欢迎。但是,如何拓宽桃子的销售渠道、提高桃子的销售价格,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当地村民。
经过不断摸索,去年,范尔庄村形成了“电商+贫困户”“电商+示范户”的融合发展模式,整合了一支包含贫困户、残疾人在内的线下团队。今年桃子成熟后,当地青年付霄利用大学里学习的网络技术知识,通过运营淘宝店及微信公众号销售水蜜桃。网上购买的客户越来越多,几千箱桃子很快被销售一空,3个月销售额就突破了5万元,彻底解决了农户的销售难题,增加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
网络营销模式带动了临清市一大批像付霄一样的年轻人走进直播间、来到镜头前,将一件件临清特色农产品,通过直播的方式“送”进千家万户。
保障贫困户生活
“感谢政府给了我们家最大的帮助,以后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儿啦!”说起党的好政策,先锋路街道贫困户黄秀芳话语中透露着感激。
黄秀芳的两个儿子分别是智力一级和肢体四级残疾,孙女、孙子尚未自立,全家依靠大儿子种地和儿媳做保洁的收入来补贴家用,日子越发艰难。
了解到黄秀芳一家的情况后,先锋路街道相关部门及时为他们一家办理并发放了低保、残疾人补贴,加上村里的项目分红,这家人的日子总算有了改观。
如今,在就医方面,街道为黄秀芳购买了特惠保险,报销比例比以前更高了。在教育方面,黄秀芳的孙子每年都能获得由雨露计划提供的5000元助学金。除此之外,街道还为其刚大学毕业的孙女联系了育婴师培训,提高了她的专业技能,缓解了就业压力。
“群众身边无小事。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先锋路街道始终坚持脱贫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真抓实干,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该街道党工委书记黄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