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麦子在大众眼里,是与小麦争夺养料和水分的杂草,没有可食用、利用的价值,然而,在冠县勤劳的农民群众眼里,一双巧手能把它变成了增收的“金笤帚”。
7月5日,在烟庄街道前张平东村的孟凡利家,老两口正忙着编大笤帚。这个手艺除了能糊口,还可以让两位老人忘掉家庭的不幸。大儿子去世,二儿子因伤致残,老两口还要照顾孙子。“除了吃救济,咱也能自食其力。”孟凡利有不服输的脾气,要靠自己的手艺过日子。他说:“一年能多收入3000多块钱,咱也知足,起码能守着家。”
在东古城镇克宁村白银芳的农家小院儿,摆满了大扫帚,小麦秆编的草墩、草席等简单而又实用的家伙什儿。今年67岁的白银芳和老伴都患有长期慢性病,家里还有一个先天残疾的闺女需要照顾。虽然通过当地脱贫措施达到了脱贫标准,但她不等不靠,主动寻找增收途径。
“缚笤帚是俺赌气学的。”白银芳边麻利地捆扎野麦子,边回忆当年的往事。以前,有专人走街串巷缚笤帚,缚一个1元钱,大家将收集的野麦子、米蒿交给他。有一年,缚笤帚的人刚到村里,村民们便抱着自家的高粱穗、野麦围上来,白银芳等了一下午还没有轮到。
“他会缚,我不会?”白银芳站在旁边仔细观察了一会缚笤帚的方法后,便到邻居家借来工具,学着人家的样子干了起来。没想到第一个笤帚缚得像模像样,自己缚了一些之后技术越来越熟练,周围的邻居也很喜欢,于是,她便开始了自己的这一项副业。
白银芳平均每年能做200多个笤帚,逢乡村集市就去卖。“俺做的笤帚外形好看、价格低,5块钱一个,一会儿就卖完。”白银芳乐呵呵地说,一年能挣1000块钱左右,虽然钱不多,但能补贴家用。
“现在,乡村野麦子越来越少,俺琢磨着用扫帚菜、米蒿、芦苇、竹子等这些植物作为原材料,加工大扫帚、草席、草垫等,进一步增加家庭收入。”白银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