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聊城 > 正文

聊城:回忆中考岁月

来源:聊城日报编辑:胡浩亮发布时间:2020-07-14 11:02:31

  7月12日,一年一度的中考再次拉开帷幕。今年考试时间推迟、入场前增加测温环节,中考改革持续推进……又是一年中考季,本刊推出特别策划《回忆中考岁月》,记者通过记录不同时期的中考经历,与读者一起挖掘中考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与时代印记。

  7月11日下午,趁着天气放晴,张宇带着家在莘县的小外甥来到聊城一中提前看考场。“十几年前,我也是个初三学生,也站在一中门口等待考试。”如今已年过30岁的张宇,仍依稀记得他那年参加中考的场景。

  自1980年开考以来,中考已走过了40个年头。40年间,无数聊城人经历中考、参与中考、见证中考,在短短2天或是3天的时间中奋笔疾书、圆梦未来,用大大小小的故事共同串就了有关中考独特的聊城记忆。

  “村里就考上4个人”

  “我、小勇、小锐,还有村南的艳红,当年考高中,村里就我们4个人考上了。”

  老家在茌平区的陈云于1981年参加中考。近40年过去了,她对当初考高中的印象仍十分深刻。

  “那时候谁家也没车,我们村二三十个孩子就结伴骑自行车,蹬车一两个小时才能骑到镇上,满身大汗地就进了考场。”考试那几天正赶上天气放晴,陈云回忆,虽然有些闷热,但同学们觉得晴天是个好兆头。

  “那是中考自1980年开始后的第2年,要么念高中,要么回去种地,大家对这门考试并没有特别上心。”陈云说,直到考试结束,母亲才知道自己去考了高中。

  对于1997年出生的姚传达来说,中考已然成了他们学生时代的一道大坎儿。

  “临走时老师送考,考试时家长在校门外‘陪烤’,更不必提考试那2天直线上升的伙食质量了。”姚传达报考的是聊城三中,因家住得远,考试前不久,他便住到姑妈家,以方便备考。

  “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一遍遍地跟我们强调,中考是初中生的‘高考’。”考前接连多日的熬夜备考下,姚传达最终超常发挥,考进了他心仪的学校。“他们考于新冠,我们考在非典”

  送了小外甥上考场,张宇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他们考于新冠,我们考在非典,都是在特殊时期迎来的一次大考。”

  2003年的中考生们对那个夏天都印象颇深。

  贵倩茜当年报考的是聊城二中,在她的记忆中,考点门口设置了体温检测站,旁边还站着身穿防护服的医生,“进考场前必须登记加测试体温,当时还有些害怕,自己会不会体温不正常。”

  不过,对于贵倩茜来说,这次特殊时期下的考试中,唯一能让人感觉欣喜的便是取消了800米的体能测试,“跑800米对于我们这些体能不好的人来讲就是‘渡劫’。”

  “相比我们那一届,今年的防疫工作更为严峻,孩子们也迎接着更大的挑战,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希望大家最终能金榜题名。”张宇如是说。

  未曾变过的“大红榜”

  9年的苦读,等的便是放榜的这一刻。

  “当时我们初中门口贴了一张大红榜,校长还把考上高中的学生名字一个个念出来。”因交通不便,陈云那时都是将录取结果邮寄到学校,再由班主任告知学生,而得知自己考上高中时,距离高中开学时间也没剩多久了。

  王昊也还记得发榜那天的场景,“印象里聊城三中的门口贴了一张大纸,上面全是成绩合格的学生的名字。”王昊回忆,放榜那天是个晴天,看榜的人群密密麻麻,榜上的字也密密麻麻,“脑袋刚要发昏时就找到了自己的名字,一下就原地蹦起来了。”

  不过,到了2002年出生的刘文源这里,看榜的方式则进步了很多,“我们那时候已经可以登录学校官网查看录取情况,也能跟学校打电话询问自己是否被录取了。”

  不过,在发榜首日,刘文源还是选择去学校亲自看一眼“大红榜”,在他看来,白纸黑字印出来的,总是比网络要靠谱更多。

  “那时候已经知道被录取了,但看榜时爸爸妈妈挤得比我还靠前,就好像是他们参加中考了一样。”刘文源笑着说。

  又是一年中考季

  1997年出生的史秉波以监考教师的身份再度回到了中考考场,这也是他在大学毕业后的首次中考监考,“我至少要比这些孩子大8岁。”说到这,他尴尬地笑了笑。

  中考按一年一次的节奏已越过了40年的大关,也经历了多重改革,但史秉波认为,考试的内核意义始终未变,“高考意味着我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而中考则意味着我们作为学生,要承担更多责任,扛起更多的担当。”

  姚传达也有着同样的想法。“感觉自己一下成为了大人”,是他在考上高中后的第一感受。为了提前适应高中生活,中考结束,他便主动报名了聊城大学附近的一所培训机构,并列好假期学习计划,马不停蹄地借好高中课本投入预习当中。

  “中考一战后,要全力以赴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姚传达如是说。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