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的京杭大运河流过临清,在这里留下了数不清的遗迹,保留至今的也不在少数,寓意“独占鳌头”的鳌头矶便是其中之一。
鳌头矶,是元、明会通河分流交汇之地,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占地1200平方米,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据说,当年的会通河,在靠近卫河附近分为两支,分别从南北两处流入卫河,由此,在河流之间形成了一块周围环水的狭长陆地,人们称之为“中州”。
明永乐十五年(1417),因会通河的北支河床淤泥渐厚,水越来越浅,影响了漕运,平江伯陈瑄就开凿出南支新河。由此,三河交汇,水流湍急,常常导致堤坍岸崩。为断绝水患,就筑石为堰。从此,矶固河靖,舟楫安流。
当时,矶坝是用大型条石砌筑而成,铁锔相牵,横亘数丈,矶坝雄峙,宛如鳌头,北支旧河临清、会通二闸,南支新河板闸、砖闸,四个方位,分布左右,就像鳌足,而广济桥,就像是一条尾巴。
明代正德年间,时任知州马纶为它题名“鳌头矶”,以寄托振兴临清文运、甲第蔚盛的美好愿望。“矶”,为水边突出的石头。此后几百年间,矶稳地兴、舳舻鱼贯、人文荟萃、泽惠绵长。
如今高高悬挂的“鳌头矶”三字,是明代书法家方元焕所书。康熙皇帝南巡时,曾在此处登岸,并为鳌头矶阁楼亲题“鳌头矶”匾额。当年登岸处镌刻的石碑,至今还在。
鳌头矶是一个古建筑群,北殿李公祠、西殿吕祖堂、南为望河楼、东为观音阁,结构严谨,布局得体,玲珑纤巧,古色古香,是明代北方地区典型的木结构建筑群。
现存主体建筑观音阁,建在台基之上,下方有门洞贯通。观音阁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歇山卷棚顶,四角飞檐,与望河楼相映成趣,浑然一体,这就是临清16景之一的“鳌矶凝秀”。
登上仅存三间的望河楼,大运河像一条玉带在楼前飘过。楼内东西山墙分别悬挂着两块大匾额,一块是“汶卫津梁”,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临清直隶州知州张度书写,正楷端庄而洒脱,笔笔颇具功力;一块是“沙丘古渡”,清康熙年间临清知州、书法家王毂书写,行书苍劲雄浑、神韵丰满,是书法中的上乘之作。
明清两代,运河漕运鼎盛之时,文人骚客常登上鳌头矶,眺望运河,舳舻往来,帆船如织,即兴赋诗唱和,寄情抒怀。
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曾赋有七绝《过鳌头矶》:“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折岸惊流此地回,涛声日夜响春雷。城中烟火千家集,江上帆樯万斜来。”勾勒出当年繁荣的临清运河景象。
作为与京杭大运河关系最为密切的古建筑之一,鳌头矶保存较为完整,是研究明清两代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社会风俗、宗教文化、民间信仰等诸多领域的实物资料。
1978年,鳌头矶被列为聊城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依原貌修葺一新,1984年又进一步进行彩绘修缮,并将临清市博物馆设置于此。2001年6月,鳌头矶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清这座古城因运河而兴起,也因漕运的终结而衰落。2014年,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运河沿岸也重现生机,希望临清能把握时机,再书写一段“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