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聊城 > 正文

聊城:一粒黑小麦一条脱贫链

来源:聊城日报编辑:胡浩亮发布时间:2020-07-16 09:34:34

  高唐县清平镇高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7户54人,脱贫任务较重。目前,镇上在村里建设的扶贫产业有光伏发电和扶贫大棚,每年收益在5万元左右。虽然收益稳定,但高寨村脱贫后劲依然需要增强。

  “镇上有帮扶,但我们还要靠自力更生,精气神不能丢。”作为负责人,党支部书记刘士芳经过多方协调,决定依靠自己多年种植黑小麦的经验和市场,把黑小麦产业作为本村的扶贫产业做大做强。

  记者多次到访高寨村。今年高寨村种植了4公顷黑小麦,会带来哪些扶贫效应?干群精神状态咋样?下面是记者的部分采访日记。6月20日:

  心似蜜甜——贫困户实现增收

  “富俊,你的黑小麦晒好了吧?最近和石磨面粉厂联系好了,准备拉一批过去,第一个先拉你的。”6月20日上午,记者赶到高寨村时,刘士芳正给贫困户于富俊打电话。

  “晒好了,一咬嘎嘣脆!也装好袋了,就等车来拉呢。”于富俊今年收获了近1000公斤小麦,每公斤价格3.2元,眼看着进账3000元,心里似蜜甜。

  刘士芳经过数年试验,发现种黑小麦很“合算”。黑小麦硒含量高,如果直接销售的话,普通小麦每公顷收益在19500元左右,而黑小麦在24000元左右。如果加工成面粉的话,黑小麦面粉每公斤10元左右,而普通小麦不到5元。加工成面条,增值更多。

  “今年我自己种了1公顷,村民种了3公顷。”刘士芳说。在他的带领下,8户村民也开始“淘金”黑小麦。于富俊因病不能干重活,但种麦子机械化程度高,就“慕名”种了些。刘士芳负责技术指导,并回收小麦,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6月28日:

  产品畅销——包装加工带动就业

  面粉5公斤一袋,堆在西墙跟;面条5公斤一箱,堆在北墙根。6月28日,在刘士芳的黑小麦产品分装车间,工人们说说笑笑,但干活的手一刻也没停。

  刘士芳介绍,目前黑小麦主要加工成石磨面粉和面条,包装环节全部聘用贫困户。

  贫困户冯新华属于一级多重残疾,聋哑并伴有智力障碍,但只要交代她干活,她就能较好地完成。她是一名包装能手,只要有包装的活,必定到场,整个夏秋季节,仅此一项可以收入2000多元。

  为销售面粉和面条,刘士芳请人专门设计了包装。面粉用亚麻粗布做袋,粗绳系口,古色古香又不失时尚。面条先用纸包装成小把,再装进包装盒中。包装是个细活,但不需要出多大力,像冯新华一样参与干零活的贫困群众还有30多位,基本上只要能劳动的贫困群众都参与了进来。

  去年产品的销售量达到1.5万公斤,今年全村黑小麦产量预计在3万公斤,较去年翻一番,需要拓宽销售渠道。为此,经过与县扶贫办协商,高寨村决定利用日前注册的高唐县后土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邀请粉丝量多的主播直播带货。7月1日:

  信心满满——继续扩大种植面积

  7月1日,记者到高唐县采访扶贫工作,又一次来到高寨村。村委会办公室的路怎么走,记者很熟悉,刘士芳就在办公室等着。

  “刚才杜立芝局长给我打电话了,说是到其他县的3个地方看过,种植的黑小麦都不如我种得好,鼓励我明年继续扩大种植面积。”一见面,刘士芳就对记者说。他还打开手机,给记者看麦收前杜立芝来采摘小麦标本的照片。

  刘士芳带着记者参观了他的黑小麦储藏间。他说,为增加收益,高寨村准备新上石磨设备,不再加工外包;新增加市级非遗产品——坠面。另外,建设一处晾晒房,采用玻璃覆顶、风机吹干的方式,减少自然风带来的折断损耗和尘土。

  黑小麦种植成效初显,刘士芳又把眼光瞄准了其他小麦。“今年试种了绿色的,产量和黑小麦相当,但专家说含硒量比黑小麦还高,明年黑小麦和绿小麦都扩大种植面积。”刘士芳笑称自己“上了瘾”。

  “随着彩色小麦产业链的延长,用工人数会相应增加,届时贫困户的收入翻倍不是问题。”采访结束,刘士芳对本村打赢脱贫攻坚战信心满满。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