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在孩子的生存、成长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妈妈与孩子的互动从孩子还在子宫内就已经开始了,孩子出生后,与孩子相处最多的也是妈妈。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在研究母婴关系时,提出了一个概念“抱持”,指的是母亲能满足婴儿早期的各种生理需要。他认为,婴儿最初几个月体验的质量是影响婴儿今后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而随着婴儿的成长,母亲要慢慢地去适应孩子,从母子共生关系中慢慢抽身,为孩子提供符合孩子成长阶段的、灵活的生长环境,而不是阻碍孩子的发展。他在著作《父母——婴儿关系的理论》中把这种母亲称为“足够好的妈妈”,而且他认为“足够好的妈妈”不是100分妈妈,只需要60分即可。
“这是种多么好的说法!如果妈妈们都能了解这一点,生活将更加从容、幸福。”聊城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张娜说,她曾接待过一位来访者,该来访者一进入咨询室里就声泪俱下:“我付出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如果不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我早就离婚了……”“这孩子我算白养了,一点儿都不体谅我……”“我每天为他们操劳,甚至牺牲了我自己的事业,没有一个能知道我的苦的。”通过张娜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个唠唠叨叨没完的中年母亲。张娜说,她看到了一个牺牲了自己、想要成为一个完美型妈妈,这位妈妈充满了无法控制的愤怒和委屈。在生活中,这种“过度牺牲型”妈妈的语言模式往往是声讨式的,她们给孩子传递出的信息是“我为你而活,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我是因为你才过得这么不如意,我所有的不快乐都是因为你,你不顺从就是大逆不道、不懂感恩”。孩子的感受则是“是我的错,都是因为我,妈妈不开心,我必须迎合、顺从,讨好妈妈,我必须听你的话才配得到妈妈的爱……”。
张娜说,在这种状态下,妈妈的过度牺牲变成了一种变向的“索取”,妈妈付出越多、牺牲越大,内心就越容易“失衡”。一个过度牺牲自我的妈妈,活得如同一座孤岛,她的情绪长期积压得不到宣泄,那么家里心理能量最弱的孩子,很容易就成了妈妈负面情绪的“收纳箱”。
长此以往,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不按照妈妈的想法去做时,如少喝一口水、少吃了几口饭、多看了一会儿电视、晚了几分钟写作业,妈妈就会感到焦虑和痛苦,甚至会引发一场道德大战,妈妈可能会谴责孩子:“你怎么能这么不听话呢?”并且会把这种情绪转嫁给孩子,而孩子就会产生巨大的“内疚感”,会变得讨好妈妈、不敢做真实的自己。实际上,这样的妈妈,在生活上往往能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但孩子除了学习、吃喝拉撒睡等生活上需要外,还有精神和情感层面的需求。
妈妈不快乐,孩子又怎么快乐?张娜提醒,妈妈活出自我,才是让孩子快乐的“良药”。一个为孩子舍弃一切、“掏空”自己的母亲,又何来力量滋养他人?过度牺牲的妈妈要想走出困境,必须先学会关照自我、活出自我,成为孩子心里的那束光。所以,她表示,我们不必成为完美的100分妈妈,只需要60分就是足够好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