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浪花,可对于度假区于集镇来说,是一段蔬菜产业从无到有、逐步成为“中国油菜第一镇”的奋斗旅程。在于集镇,蔬菜种植面积达2733公顷,蔬菜批发站有170多个,全镇三分之二的农户靠种菜致富发家,过上了好日子。
于集镇的蔬菜产业一路发展,一路创新,一路收获,直至今天……
■从20公顷到2733公顷
现在的于集镇,是全国有名的越冬油菜种植基地,被誉为“中国油菜第一镇”。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群众也就是种点萝卜、白菜、菠菜,品种少,产量低,卷心菜、芹菜、油菜还要从济南购买。
“没办法啊!我们王寨村没有工业基础,农村要发展,种菜是唯一出路。”67岁的裴崇凯回忆,“1989年,有人从济南带回了油菜、芹菜种子,并尝试覆盖薄膜种植,几年下来,效果还真不错。”
转眼间到了1996年春,于集镇的时任领导发现王寨、裴寨、祝柴几个村子的油菜种植效果不错,认为这是一个带领农民致富的好路子,便广泛推广油菜种植,于集镇的油菜种植面积也从20公顷迅速增加到666公顷。
几分辛苦几分甜。到2003年初,于集镇的油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近1400公顷。从2009年至今,于集镇的油菜种植东扩北展,总面积达到2733公顷。于集镇把油菜卖到了全国各地,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油菜第一镇”。
■从自行车到大卡车
7月3日上午10时许,王寨村蔬菜批发站点里热火朝天,不少蔬菜经纪人早已在此等待,讨价还价、搬菜、算账、点货、装车,一派繁忙景象。
60岁的村民王风昌,把一筐筐新鲜蔬菜从三轮车上搬下来,包装入箱,然后再搬到卡车货柜里。“20多年前,蔬菜都是用自行车载着卖到城区或者周边城镇,一次也就50公斤左右,现在,蔬菜销到了全国各地,每天能运出几十万公斤,运输工具也换成了大卡车。”王风昌一边擦汗一边说。
说话间,一辆卡车满载离去,又有一辆卡车开了过来。“老张又来拉菜啦,今天的芹菜不错,上午刚摘的,新鲜!”王风昌热情地与司机打招呼。
种菜卖菜这些年,曾经一贫如洗的王风昌有了积蓄,为了方便收菜送菜,他购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现在村里的道路都进行了改造,连生产路都修成了水泥路,骑着三轮车收菜送菜很方便。”王风昌说。
共同打造这条产业链的,有党委政府,有广大菜农,还有一支常年奔波于田间地头的蔬菜经纪人。正是有了他们的共同努力,才把于集镇的蔬菜运销从自行车升级到了大卡车,从城市周边运向了全国市场。
■ 从小拱棚到“绿色银行”
“2010年5月,于集油菜被上海世博会指定为专供产品,并于2011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裴崇凯说,菜农形象地把油菜种植喻为“绿色银行”。现在,“绿色银行”为于集镇群众带来了“绿色效益”。
“当时,油菜产业蓬勃发展,镇里全方位为菜农搞好技术服务,每年还评选蔬菜生产大户、销售大户,推广宣传先进经验,走示范带动、以销促产的路子。”裴崇凯说,他就是当时的示范户之一。
油菜产业从小面积种植,发展到现在大规模种植,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龙头,得益于于集镇党委、政府20多年的不懈努力。他们引导菜农把小拱棚升级为3米多高的大拱棚,并建设了大型育苗基地;自筹、争取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发展水利设施建设,在村庄实行机电化灌溉,耕地“涝能排、旱能浇”;成立了油菜销售协会,进一步推动与企业的合作,将油菜加工保鲜后,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韩国、日本……
■从单一种植到全面开花
“2009年,镇里成功探索出‘越冬油菜+早春西瓜+豇豆角+青梗菜’四种四收的种植模式,亩产效益实现翻番。”王风昌说,“2015年,我们村年人均收入就达到了11800元。”
2017年,于集镇党委、政府对全镇蔬菜产业发展进行了规划:北部,特色水果种植区;中部,特色蔬菜种植区;南部,高效生态农业基地,提升蔬菜产业发展质量。
而王寨村,就在南部的高效生态农业基地的范围内。现在的王寨村,蔬菜种类日渐丰富,山芹、油菜、油麦菜,香葱,菠菜……一年四季都能满足客户需求,不愁销路。
“蔬菜产销的路子都畅通了,正常年份,种植蔬菜每亩地收入均保持在万元以上,行情好时,一年挣十几万元的也大有人在。”王风昌说。
■ 从整天愁到有奔头
从蔬菜批发站点忙完出来,已经快天黑了,王风昌骑上电动三轮车,赶回家照顾儿子。
他儿子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今年30多岁,患有肢体二级残疾,从小就行动不便。王风昌跟儿子住在一起,儿子的衣食起居都由他负责,这些年花销大,负担重。
“政府已经帮了我很多了。”王风昌说,“但改变生活还是要靠自己。”
为了增加收入,王风昌一边种大棚,一边当起了蔬菜经纪人。“刚开始干时,每运走1公斤蔬菜,能有2分钱的收入。现在,蔬菜运输量大, (下转A8版)(上接A1版)每公斤蔬菜能有1角钱的收入,1次运走几万公斤菜,能赚个几百元。”王风昌满足地说,“现在家里用上了天然气,家具也换了新的,今年我又新买了辆电动三轮车,除了能收菜送菜,还能带儿子兜风。”
王庆娟也是王寨村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村里发展蔬菜产业,让她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收菜的时候,去大棚里帮忙,一天能挣60多元钱。”王庆娟说。
……
30多年过去了,蔬菜产业已成为于集镇的一个标签、一张名片。如今,在于集镇的田间地头,一栋栋蔬菜大棚成方连片,各类蔬菜长势喜人,奏响了群众绿色“增收曲”。在村增收、户脱贫、百姓致富的幸福路上,于集镇正大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