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郑济高铁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轨道铺设的每一段里程,都牵动着聊城百姓的心。
前孙庄村,这个有着1000多人口的村子在莘县东鲁街道很普通,然而,穿村而过的郑济高铁,改变了村庄昔日的宁静。
这几天,68岁的老村主任孙廷玉每天都会到高铁施工的地方看一眼,“前几天开始建辅道了,我们天天盼着高铁早点儿开通。”用“望眼欲穿”四个字来形容孙廷玉现在的心情并不为过。“村里有几十个在外打工、求学的孩子,今后也不用跑到聊城、济南坐火车了,在家门口就能搭上高铁。”孙廷玉对高铁开通后的日子充满期盼。
像孙廷玉一样,前孙庄村的许多村民已经将未来的“生活规划”与高铁相连。一
高铁带给人最直接的感受是出行的便利。从前孙庄村走出去的孙代刚对此有深切的体会。
“2012年我到省城济南工作,每次过年过节回家都不少耽误工夫。”孙代刚目前在济南普洛斯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工作,几乎每次回家都要提前规划行程。
“听说要修建济郑高铁,心里非常高兴,尤其是看到设置莘县南站这一站点时,我高兴地到处跟人说:我的家乡也通高铁了,半个多小时就能到家,以后我也能晚上回莘县,一早赶回济南了。”从孙代刚的语气里,记者能感受到他的喜悦。
面对即将到来的高铁时代,孙代刚做出了一个非常有信心的决定:他在莘县剑桥城买了一套房子。“在莘县生活,去济南上班,咱也体会一下双城生活。”孙代刚说,高铁大大提高了出行效率,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希望高铁的到来,能带动家乡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这条穿村而过的高铁,孙代刚有着满满的希冀。二
高铁带给村民的不仅仅是出行的便利,也为村民带来了致富的机遇。
依靠机械零件制造起家的范文春在上世纪90年代就成立了莘县志诚机械厂,彼时火爆的市场行情让他轻松当上了前孙庄村的“首富”。然而,由于污染、技术落后等原因,这座老机械厂逐渐没落。如今高铁穿村而过,需要拆掉他2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如果说不难受那肯定是说瞎话,但高铁的到来对我们来说也确实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范文春告诉记者。
对于搬迁后的志诚机械厂,范文春也有着自己的打算。“我们想借助高铁的信息流优势,多吸收一些新的思路和新的技术。”范文春介绍,政府为他在离村庄不远的地方规划了一处新址,他计划用新技术改造生产流程,打造一个全新的机械厂。
在莘县做电商的孙昌立是前孙庄村年轻一代的创业者,他也将目光聚焦到了高铁上,“对于通过电商创业的年轻人来说,肯定盼着高铁快点通车。”孙昌立在莘县县城从事农产品销售,受疫情影响,今年的利润不是很理想。他告诉记者,食品行业对保鲜的要求很高,“以前陆运时间久、成本高,如果货物通过高铁运输,时间缩短了,成本到后期自然也会有所降低。”通高铁对于他这样的创业者来说,非常有利。
(三)
高铁带给村民的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带给村庄的则是一种千载难逢的机遇。如何带领村民迎接高铁时代的到来也是摆在前孙庄村党支部书记马玉青面前的一道难题。
“可能有人会说高铁并没有给农民带来现实的利益,其实很多时候这个利益是看不见的,比如说县里有了高铁站,交通肯定更发达,而交通发达了就会拉动更多的人来此投资,那么无形当中就给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马玉青告诉记者,“当前,前孙庄村的村民收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棚种植,一种是进城打零工”。近期,他们打算收回村里100公顷的集体土地,建设高标准的蔬菜种植大棚。“现在,莘县蔬菜产业效益不错,但因人均耕地少和劳作环境的因素,品牌化经营的步伐不算快”。马玉青说,“之所以整合土地资源建这些大棚,就是瞅准了高铁带来的商机”。下一步,他们还将推出以农家乐为主的特色休闲项目。
走在前孙庄村,大部分村民讨论的都是高铁的话题。即将穿村而过的高铁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这个村庄。高铁给村民们带来的除了速度,更多的是一份改变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