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聊城 > 正文

聊城:学霸姐弟上学记

来源:聊城日报编辑:胡浩亮发布时间:2020-08-11 16:50:24

 

  7月28日,正午时分,太阳明晃晃地照射在东阿县姚寨镇正守田村的村道上,夏日炎炎、蝉鸣阵阵,村里大部分村民都在家里歇凉。“吱嘎”,村西一处宅院的大门发出沉闷的声响,打破

  了周围的宁静。只见一个20岁出头、白白净净的男孩从院子里走了出来,他手里拿着一本笔记本,径直走向了家对面的村党支部大院。

  “叔,今天学校需要报材料,又得麻烦您啦。”在村党支部大院门口,他迎面遇上了正巧来值班的村党支部书记于永亮,“麻烦啥,屋里钥匙也给你了,你啥时候有需要随时来。”听到于永亮的这番话,男孩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连说几声谢谢,便朝党支部大院南边的一个小院走去。“这孩子是咱村贫困户张桂兰的小儿子李玉军,他家没电脑也没连网,但是上网课、研究生面试这些都需要电脑。这不,我们村里的干部商量了下,寻思着这些咱党支部办公室都有,让他上咱办公室来用就行。”看到记者疑惑的表情,于永亮自顾自地说了起来,“这家的孩子苦着哩,但也出息得很。这不,前两天他刚刚收到了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他姐姐现在也在山东大学念着博士呢。”

  一个贫困家庭,竟培养出两名如此优秀的学生?于永亮仿佛看出了记者的心思,“走,咱去他家看看去。”

  一处不大的农家小院,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走进李玉军的家,客厅的东墙上密密麻麻贴着一墙奖状。

  “家里穷得只剩下奖状了。”说这话时,张桂兰的笑声中透露着自豪。2011年,她的丈夫因故去世,留下两个孩子。为了能供俩孩子上学,她既当妈又当爹,咬碎了牙支撑着这个家。2016年,在周围村打工的她在一次事故中,右手3个手指被机器绞断,由于送医不及时,只得做截肢处理。

  “天好像一下子塌了。”没了工作的张桂兰一度很是沮丧,此时,两个孩子一个刚刚考上大学,一个则研究生在读。供一个孩子上完大学已经让一贫如洗的张桂兰“脱了一层皮”,更何况是两个?闺女念研究生时,便有村民劝她:“农村的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如赶紧上班,早点去挣钱。”面对这些声音,张桂兰也不是没有动摇。“是啊,读了博士又能怎样?还不是一样要出来打工挣钱。当时我有意无意地问过姑娘一次,话还没说完,孩子就哭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张桂兰叹了一口气,“孩子愿意读书,如果我这时候放弃了,对孩子来说不公平。”

  2018年,张桂兰的女儿李芩玉告诉张桂兰,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大学生可以申请学费减免,如果可以给弟弟申请这个政策,一年可以节省12000元的学费。“咱文化程度不高,啥也不清楚,当时我闺女跟我说的时候,我特别肯定地跟她说,咱家是贫困户,但咱家没卡,可能没办法享受这个政策。”张桂兰回忆道。

  “后来,于书记给我解释了我才知道,建档立卡的卡不是银行卡那样的卡片,而是贴在墙上的,有我们的家庭基本信息,也有帮扶干部的联系方式、姓名及职务的那个卡。”在给张桂兰解释清楚政策后,于永亮赶紧与镇上的帮扶责任人取得了联系,一起为李玉军开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证明,并寄给了学校。

  在屋北墙上悬挂的明白卡上,记者看到,上面细致地罗列了张桂英一家享受到的扶贫政策收入,低保金、残疾补贴、扶贫项目分红、教育资助等,一家三口一年人均收入达到了7841.88元。

  “咱文化程度不高,懂的也少,多亏了于书记和咱镇上的扶贫干部,他们经常来家里讲解政策、为我们办理手续,哪个事都没少麻烦了他们。”说到动情处,张桂英侧过身去,用衣袖擦了下眼睛。

  采访结束时,李玉军正好忙完回家,张桂英一把拉住李玉军,郑重地说:“要好好学习!”一同前来的镇扶贫干部也拍了拍李玉军的肩膀,重复着说了句“要好好学习”,如此简单的5个字,承载的却是一个母亲和帮扶干部的所有期望。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