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情就是命令!
防汛工作宁可“十防九空”,也不能有一丝放松。
8月4日15时至8月7日6时,聊城市平均降水量92.5毫米,连续几天的降雨使徒骇河、马颊河水量增加,防汛抢险已成为当前聊城市的一项重点任务。8月7日,记者深入徒骇河、马颊河沿线实地采访,市河道工程管理处12个基层管理段的工作人员严阵以待,紧盯防汛重点,做好沿河重要部位巡查防守,全力以赴投入防汛工作。
坚持二十四小时值守
紧盯汛限水位8月7日早上6时,接到上级提闸泄水的指令后,市河道工程管理处陶桥管理段段长张衍岗带领工作人员爬上节制闸启闭室,打开发电机,将之前提起的3孔涵闸增加到4孔。
“每孔闸门都提起了30公分,这样才能确保及时泄水,避免给上游造成压力。”汛情来临,张衍岗和几位同事就将“家”安在了段上,几十公里以外的家也成了他们遥不可及的远方。
“几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晚上每隔两个小时就要出去看一次,不然心里不踏实。”在段上工作了近30年的水利人张衍岗,将自己的青春洒在了这座节制闸及沿河工程上。“其实,这就是我们水利人的本职工作,30年来,每年汛期都是这样过来的,大家也早已经习惯了。”张衍岗笑着对记者说。
上午10时,节制闸启闭室里,工作人员孙发宝正在对节制闸发电机进行日常检修。在水利人的细心呵护下,1970年安装的三相异步发电机及启闭设备,在50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新。
“防汛是人命关天的大事,绝不允许有意外情况发生,就算出现意外,我们用手也要把闸门摇上去!”据张衍岗介绍,如果手动操作,人工转动一百圈也只能将闸门提起1厘米。
“重点是监测拦河闸上下游的水位、过闸流量及当地雨情,做好记录和上报。”在市河道工程管理处陶桥管理段工作了8年的李鹏,对防汛工作已经有了不少心得,“防汛,我们每人都是责任人,必须24小时保持在岗。”
打起十二分精神筑牢安全防线
下午1时许,刘桥管理段段长李新然草草吃过午饭,顾不上休息,便拿起记录本,开始了一天中第二次的巡查工作。
据了解,位于高唐县的刘桥节制闸是徒骇河聊城境内的最后一个节制闸。作为临界闸,它承载着聊城市大部分降雨汇流下泄的主要任务。而作为刘桥管理段负责人,李新然更是不敢有丝毫放松。
“主要看水位线是否在4米汛限以下,要随时做好记录。”密密麻麻的笔记本上,既有他对汛情的总结,也有他巡查后的心得。目光扫过节制闸的每一处,李新然才沿着河岸继续往前走,刚下过雨的河岸湿滑,他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要时刻关注节制闸的运行状态,确保河道泄水通畅。”李新然说道。
距离节制闸10米处,就是刘桥管理段的办公地点。“晚上休息的时候都能听见水流的声音,心一直悬着,一到下雨的夜里,更是眼都不敢闭。”李新然说,连续几天的降雨,他不记得有多少天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了。“对我们水利人来说,天气预报就是集结号,未来几天还会有降雨,我们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
守住一份初心争做“最美”逆行者
“印象最深刻的是2013年,暴雨连续下了好几天,8月13日,刘桥闸水位达到24.3米,已超过警戒水位,徒骇河流域更是形成了1亿立方米的积水。”提起7年前的防汛经历,李新然仍心有余悸,“那时候办公条件较差,没有实现自动远程监测,上级要求一小时一报汛情,我们几乎一直奔跑在两点一线,从未停歇。”干了一辈子水利工作的李新然对防汛工作有他自己的理解,“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义务。”
“在交通和通讯设备落后的上世纪90年代,汛情监测数据都是同事们一步一个脚印跑出来的,那时候的监测报告,都要靠电台信号发送出去,防汛工作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谈起当前的变化,李新然疲惫的脸上露出微笑。“只要在岗一天,防汛工作就不会停歇。”
在徒骇河、马颊河沿线的12个基层管理单位,有很多像李新然、张衍岗这样的水利人,他们始终怀揣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坚守在防汛一线岗位上,争做防汛“最美”逆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