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聊城 > 正文

聊城: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来源:聊城日报编辑:胡浩亮发布时间:2020-08-19 15:43:04

 

  8月17日,在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村,贫困群众在育苗大棚内嫁接蔬菜苗。

  为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茌平区坚持党建引领,把发展产业项目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的帮扶作用,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确保群众长期稳定脱贫。

  党建引领跑出脱贫致富加速度

  直面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短板较多、内生动力不足等现实困难和紧迫问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重要保障。

  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村,曾经是个靠天吃饭、一穷二白的困难村,如今成为村集体资产总额超800万元的富裕村,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动力源自哪里?

  “我们村能发展到今天,是因为有个好支部,我们有个好党支部书记。”8月17日,耿店村村民耿付征说。

  耿付征是个90后,中专毕业后一直在外从事电脑维修工作。每次回家,他都会发现家乡有新的变化:蔬菜批发市场、高标准大棚、育苗场纷纷建了起来,村民不仅都搬进了新楼房,而且口袋越来越鼓。

  富不富,看支部。建市场、成立合作社……耿店村班子成员集体研究,干部带头入股。班子齐,群众才跟得紧,久而久之,耿店村形成了“党员带头群众赞,群众跟着党员干”的好风气。

  看到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耿付征决定回家种大棚。接手父母的大棚后,2018年,他又租下了两个扶贫大棚,去年一年挣了将近20万元。他拿出10万元,买了人生中第一辆小轿车。

  “今年2月份,在党支部的号召下,我们村村民自发地向湖北捐赠了15吨爱心蔬菜,为抗击疫情贡献了我们‘耿店力量’。”耿付征骄傲地说,“我也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努力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产业赋能 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发展产业是实现长效脱贫的有效途径,而发展产业的关键是要形成稳固的扶贫产业链。

  8月17日,走进位于茌平区博平镇的茌平双运农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24座现代化兔舍整齐地排列着,一排排兔笼里,小兔子们活蹦乱跳,有的用嘴巴对准兔笼里的自动出水嘴儿喝水。“兔子们喝的水里都加了乳酸菌,帮助兔子更好地消化,增强抗病能力。”双运合作社副总经理牛守江介绍。

  茌平双运农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年出栏肉兔、獭兔80万只,目前已形成从饲料加工到肉兔养殖和宰杀,再到生产有机肥的循环产业链条。“兔子吃专门研制的‘营养餐’,不使用抗生素药剂,抗病能力更强,兔肉品质更好。”牛守江说。近年来,该合作社加快“无抗”养殖试验,通过研制发酵床、自制配方饲料等方式,向生态养殖迈出了一大步,品牌效应也更加明显。

  合作社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合作社成立之初,兔子的销售是另一幅光景。“獭兔生长周期较短,若不尽快卖掉,就会增加养殖成本,因此兔子的价格,收购商说了算。”牛守江说。为了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合作社建设了冷库,开设了屠宰场和制衣厂,并将兔子的粪便制成有机肥,形成了集良种繁育、獭兔养殖、饲料供应、回收屠宰、兔肉冷藏、皮草制衣于一体的综合性新六产合作社。

  今年,茌平区博平镇投入扶贫资金350万元,建设了8座高标准兔舍和1处兔粪发酵库。双运农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新建好的兔舍和发酵库进一步扩大獭兔养殖规模,每年将28万元的扶贫收益资金发放给410户贫困户,让贫困户享受到发展红利。

  扎根一线 倾情帮扶促发展

  宽敞的大街、洁白的墙壁、新铺设的一条条干净的胡同……8月17日,走进茌平区洪官屯镇公李村,记者眼前一亮。“曹书记来到我们村后,着力引进适合我们村的产业和项目,改善人居环境,我们村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公李村党支部书记张学立说。

  公李村是省定贫困村,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落后,村民靠天吃饭,村里也没有任何集体经济收入。茌平区教体局派驻公李村第一书记曹光峰到来后,多方联系,从东昌府区引进了“小福龙”橡皮泥加工项目。该项目入驻村扶贫车间后,不仅可以每年为村里带来1.8万元的集体收入,还为20多名群众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为了帮助村庄进一步壮大产业,2019年3月,曹光峰和村“两委”干部带领公李村干部和部分群众到济宁和临沂学习杞柳种植技术,回来后召开村“两委”和部分群众会议,经研究,决定在村里发展杞柳产业。曹光峰向茌平区教体局申请资金4.2万元,购买了2万公斤杞柳种苗,并在村北流转土地4公顷,种下了增收的希望。种植户每年向村集体缴纳投资额的8%作为村集体收益,增加了群众和村集体收入。

  除了种植杞柳,曹光峰还一直想在村里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公李村土质肥沃,适合种植各类蔬菜和经济作物。我们可以组织村民外出学习考察,再闯出一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曹光峰和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学立一同为村庄未来的发展谋划着。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