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一早,家住聊城公园附近的王洪林在假山旁晨练。在他看来,聊城建设得越好,集中晨练的人越少。“这还不是咱聊城的公园多了,大家不用在一个公园里挤着锻炼了。”
很多游客发现,聊城是一个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公园和景区的城市,城南有凤凰苑植物园,城北有周公河湿地公园和寿螺山,城东有九州洼月季公园和徒骇河风景区,城中央有东昌湖景区,还有贯穿城市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和二干渠生态公园等等。如画的风景正如李白的诗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两山”理念提出15年来,聊城用好用足这一宝贵思想财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充分发挥林业和水利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两山”理念践行之路。
建设森林城市公园“储绿”最养眼
“聊城是越来越‘绿’了。”8月16日,再次来到聊城的广东人柯松辉发出这样的感叹,他和家人第一个“打卡”的景点是东昌湖风景区。
“景观提升后,东昌湖新增绿植14800棵。可以说,走在湖边,游客满眼皆绿。”8月15日,聊城市旅游发展集团工作人员介绍。东昌湖沿湖景观提升及游路系统工程是聊城市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工程,主要内容是提升环湖景观、建设多功能游路、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目前,东昌湖沿湖景观提升总面积已达112公顷。
近年来,聊城大力实施“森林聊城”建设,高水平推进国土绿化美化、森林公园建设等工作。除了较大的城市公园,一些街角公园也建得非常有特色,比如开发区建设的知秋园,至于聊城市人民公园、临清大众公园、冠县古梨园等“老牌”公园,更是“森林聊城”建设的见证。
打造美丽河湖“运河古都”换新颜
临清市博物馆原副馆长马鲁奎谈起聊城段运河如数家珍:“1.2公里的元运河,是申遗专家们最感兴趣的。会通河到后期基本变了模样,有的河段被填平了,有的改道了,只有这1.2公里是原生态。”
文化界人士用“捧着金饭碗,守着琉璃盏”来形容聊城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2015年以来,聊城市委、市政府确定将运河文化作为聊城文化旅游业的主打品牌,努力打造运河文化旅游产业隆起带。2016年4月,运河申遗成功后,有关部门拨付专项资金对临清钞关、陈家大院、山西会馆等古建筑进行了修复,并于2017年8月开工建设运河样板工程项目。该项目全长3.3公里,总投资3.2亿元,现已完工。
近年来,聊城全力拓宽“两山”理念转化通道,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例如总投资120亿元的京杭运河(聊城段)沿线生态水系项目,将沿京杭运河聊城段建设旅游河道、步道及标识系统等配套设施。该项目已被列为全省重点预备项目、全国优选旅游项目。
守护绿水青山生态聊城美如画
“引黄必引沙。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每年给聊城留下460万吨的黄沙,给风沙治理制造了难题。”8月16日,在聊城市位山灌区管理处讲解员的带领下,记者一行走进了风景如画的位山灌区。
沉沙池区是聊城四大扶贫片区。2016年,聊城市启动位山灌区沉沙池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旅游扶贫开发。4年来,这里建成了60.3公里的道路、26座大中型桥梁、6公里连廊等基础设施。形成了120公顷的防风林和42.7公顷的水土保持林以及多处湿地岛等生态绿化景观,配套了游客中心、游船码头、水车餐厅等旅游服务设施,建成了位山湿地公园,往日的风沙地变成了今天的“网红地”,成为聊城生态旅游的新名片。当听到聊城市林业局的专家介绍,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震旦鸦雀数量有了明显增加、多种珍稀鸟类种群数量在聊城年年增多时,游客们都不禁赞叹聊城日益变好的生态环境。
2017年以来,聊城市完善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湖长体系,全市共设立市级河(湖)长11名、县级河(湖)长141名、乡镇级河(湖)长1214名、村级河(湖)长4195名。其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市总河长,市级领导任各大河流的市级河长,各级河长形成强大合力,为全面实行河长制提供了组织保障。
通过全面推行河长制,聊城走出了一条高质量治水兴水之路。聊城市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还老百姓“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