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庄村是东阿县铜城街道最南端的一个自然村,有500多口人,人均耕地0.1公顷。由于土壤沙化严重,这里的土地漏水又漏肥,农作物产量很低,多年来,村里的群众生活一直比较贫困。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卢庄村发生了惊人的蜕变:原本贫瘠的沙土地变成了经济田,尘土飞扬的通村道路变成平整通达的水泥路……一个个令人欣喜的变化,让这个省定贫困村在新时代实现“幸福转身”。
找准产业项目 增加群众收入
越是贫困地区,发展能力越弱。沙土地里能长啥?这些年,卢庄村村民试着种植过一些经济作物,都是小打小闹,没成气候。
村党支部书记姚生林深知,没有规模,做不成大文章。如何让有限的土地给村民带来更大的效益?姚生林想到了土地流转。
在卢庄村,青壮年劳力大都在外打工,土地撂荒比较严重。2018年9月,卢庄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万合园农作物专业合作社,村“两委”积极动员村民,将村里34公顷土地以每公顷15000元的价格进行统一流转。这样既有效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又让村民不出家门就有活干、有钱赚。
沙土地上种点啥?几经考察,村“两委”选中了地瓜和生姜。“沙土地长出的地瓜口感更好,市场潜力巨大。”姚生林说。
依托相关扶贫政策,卢庄村在进行土地整理的同时,向上级申请,新建了8眼机井,将低产田变成了“保水、保肥”的稳产田。
土地流转出去,村民的心思也活络起来。村民刘广林过去舍不得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如今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他才放心地外出务工,老伴则在合作社打工。“我俩一个月加起来能挣好几千元,可比原来强多了。”刘广林说。
第一书记带头 拓宽发展思路
2019年6月,卢庄村迎来了第三任驻村第一书记——来自聊城市地震监测中心的张子强。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千头万绪抓根本,第一书记的首要任务就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到卢庄村的第一个月,张子强把走访群众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工作,详细记录村里贫困户的情况,收集村民的发展意愿,用脚步丈量了村里的每一寸土地。
卢庄村西头,路两旁是低洼地,晚上行人路过时经常发生事故。张子强便与村主任任广生商量:“将文化室后面旧坑塘里的土运到村西垫平洼地,这样村西的土地可以种庄稼,旧坑塘则挖成养鱼池,一举多得。”说干就干,短短几天时间,张子强和村干部就带领群众把洼地垫平、坑塘挖好了。
这只是开始。2019年,卢庄村通过实施“平清种增改”,共为村集体新增土地3.33公顷。村“两委”经过研究,在这些新增土地上种植了绿化苗木。2020年,经过积极争取,卢庄村又从县农业部门获得3000尾鱼苗。
张子强给村民算了一笔账:“坑塘里养的鱼,一年得收入一两万元;咱栽的国槐,三年后每棵能挣接近100元,3000棵就是30万元。有这些收入,你说咱村能不富吗?”
村民姚远代打趣地说:“张书记,我们脱贫后你也不能走,你得带领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能经常坐飞机、火车到全国各地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