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的楷模、民族团结的典范、优秀共产党员孔繁森同志离开我们有26年了。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的崇高精神仍然是激励大家前行的动力。
7月27日,在孔繁森同志诞辰76周年之际,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和聊城市人民医院组织了以“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繁森精神”为主题的青藏高原藏区义诊活动。一支由聊城市人民医院心外科、神经内科、心内科、儿科、妇产科、眼科专家组成的义诊志愿服务队成功攀上“世界屋脊”,从聊城到拉萨、噶尔、日土、札达、普兰,历时10天,行程11500公里,为654名藏区同胞进行了健康查体和义诊,并为他们送去心脑血管类、呼吸系统类、眼科类等药品。
在这次跨越近5000米海拔高度的义诊之行中,聊城医者们在为藏区同胞送去健康的同时,也重温了孔繁森精神,接受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汲取了永攀医术高峰、护佑群众健康的力量。
初到拉萨的一次缅怀
7月27日夜,聊城市人民医院义诊队在党委书记、心外科专家马胜军的带领下,飞抵拉萨。刚下飞机,义诊队员们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第二天碰面的时候大家才知道,由于头疼头晕,每个人仅睡了一两个小时。
在拉萨,他们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去拉萨烈士陵园缅怀孔繁森同志。
黎穆萨是孔繁森生前帮助过的回族同胞,听说义诊队要来,他早早地在烈士陵园门口等着。黎穆萨与孔繁森相识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做生意的黎穆萨被人骗走了价值4万多元的货物,一位朋友让他找时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帮忙。为了帮助绝望无助的黎穆萨重整旗鼓,孔繁森找有关部门帮他贷款,他的生意慢慢好了起来。据同行的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介绍,黎穆萨每年专门从拉萨去聊城,祭奠孔繁森,这个习惯已保持了20多年。
不只黎穆萨,孔繁森生前收养的藏族孤儿曲印也专程赶来。在孔繁森同志的墓前,大家一起献上花篮,并鞠躬致敬。
高原缺氧 不缺精神
从拉萨到阿里,沿着孔繁森当年的足迹去做一次义诊,是马胜军和义诊队专家们的夙愿。
阿里是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等山脉交汇的地方。这里地域面积约34.5万平方公里,仅有10万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西藏最为艰苦的地方,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
7月29日,义诊队从拉萨来到阿里。越来越严重的高原反应,成为对大家十分严峻的考验。
刚到阿里的前3天,马胜军一共睡了6个小时;儿科主任秦道刚到阿里时,心率达到每分钟138次,用他的话说,“感觉心脏要跳出来一样”;眼科副主任医师李维静氧饱和度只有70,并且由于连续地坐车颠簸,她吃完了整整一盒的晕车药;心内科主任薛玉增感到头疼欲裂,并且嘴唇紫绀,眼皮虚肿,就像发高烧一样。
虽然缺氧,但不能缺精神。“来这里就是学习孔繁森精神,为藏区百姓服务的,又不是观光旅游的,这点高原反应不算什么。”大家在心中坚定了信念。
在阿里地区行政公署驻地——狮泉河镇,义诊队一行在阿里地区卫健委党组书记、副主任张海春的陪同下参观了狮泉河烈士陵园和孔繁森小学。“孔繁森在聊城成长,‘孔繁森精神’在阿里形成,‘孔繁森精神’是援藏干部精神的升华,在高原上散发着持久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听着当地同志的介绍,大家对“孔繁森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克服“高反”为藏族群众送健康
来不及让身体适应,义诊队克服了剧烈的高原反应,到达阿里的第二天便乘车奔赴阿里西北部的边境——日土县。
听说孔繁森书记家乡的义诊队来日土的消息后,当地群众将日土县人民医院围得水泄不通。
62岁的藏族大叔旦增次旺,眼睛常年流泪,眼科副主任医师李维静通过检查发现,旦增大叔泪道堵塞。李维静立即为其进行了泪道冲洗,不到5分钟,这个困扰旦增8年的问题就解决了;72岁的巴桑顿珠,眼睛看不清,导致其无法走路,需要家人搀扶。李维静为他进行了裂隙灯检查,确诊其为双眼白内障,建议其到上级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据了解,日土县没有专门的眼科医生,裂隙灯是其他医院捐赠的,但当地医生还不会用,李维静在为其他患者义诊的同时,还教会了当地医生如何使用裂隙灯。
32岁的德吉卓玛,因阴道流血、下腹坠痛找到了妇产科主任医师李爱华。根据患者的描述并结合临床诊断,李爱华建议德吉卓玛去做尿妊娠试验和B超检查,排除宫外孕的可能,避免发生更为严重的后果;28岁的达瓦拉姆,产后8个月,月经非常少,她的精神状态一直很差,十分苦恼。李爱华检查后发现,达瓦拉姆的身体状况是哺乳期的正常表现,这让达瓦拉姆缓解了焦虑情绪。
日土县政府为每位义诊专家配备了一个简易的氧气瓶,以备不时之需。但是,义诊专家们从下午2点一直忙到傍晚6点,全身心投入,忘记了高原反应,没喝一口水,没吸一口氧。儿科主任秦道刚开玩笑说:“工作比啥‘气’都管用,可以解‘压’。”
从阿里地区行署驻地至札达大约300公里,乘车需要四五个小时。
这是一条“天路”,从海拔4300米,爬升至5200米,再下降至海拔3700米,司机师傅将越野车的性能发挥到了极致。当地的同志告诉义诊队,上世纪90年代,在交通极不便利的情况下,孔繁森同志用“车马并行”的方式,几乎跑遍了阿里地区各个乡镇。为此,大家对孔繁森同志更加钦佩了。
在札达县人民医院,马胜军遇到了52岁的藏族同胞边巴次仁。边巴次仁出现过一次脑出血,导致了偏瘫,现在还经常出现头疼头晕症状,所以来找聊城的专家看看。通过问诊和测量血压,马胜军发现边巴次仁的高压已达210mmHg,低压也有120mmHg。但患者没有意识到高血压的危害,也没有坚持吃药,如果控制不好血压,极有可能会出现二次脑出血,进而危及生命。于是,马胜军给他讲解了高血压的危害,并叮嘱他要坚持吃药,坚持锻炼,少吃过咸和油腻的食物。诊疗结束后,马胜军还向边巴次仁赠送了硝苯地平片、谷维素等药品;一名藏族大姐脚部有外伤,一直没有愈合,散发出一股股恶臭。马胜军没有一丝犹豫,俯下身子将绷带拆开,把患足放在自己腿上,为藏族大姐消毒并重新包扎。
在高原留下希望的种子
专家们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们主动对当地医生进行“传帮带”,尽可能多地为当地群众讲解健康知识。
经过一天的义诊及业务指导,很多当地医生已能初步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方法和治疗手段,可以为当地群众进行科学合理的诊疗及健康指导。
普兰县,地处阿里地区南部、喜马拉雅山南侧,位于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
在普兰县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薛玉增接诊了30多岁的次仁顿珠。这位体重100多公斤的大汉经常会出现头晕头沉的感觉,薛玉增为其测量了血压,结果显示高压达到200mmHg。薛玉增马上意识到,次仁的血压如果得不到及时控制,很有可能会突发高血压,危及生命。于是薛玉增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为其开具了降压药物,并且叮嘱他近期一定要每日监测血压,按时服药,进行降压治疗,控制体重,合理膳食。
郭存举是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他发现阿里地区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比较多,与当地海拔高、缺氧的气候环境和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在为义诊群众提供诊疗服务的同时,他还时刻关注人们健康知识的普及和保健意识的提升,与每一位病人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
“孔繁森精神”仍在延续
在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召开座谈会的时候,义诊队的队员们对援藏干部和“孔繁森精神”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有的干部在援藏期间,家中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不理解;有的干部患上了高原病,经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煎熬;有的干部远在家乡的父母病重,仅靠妻子独自担当起照顾家庭的重任……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他们承担着常人无法想像的压力,但是却始终遵循和践行着“孔繁森精神”,为阿里地区的发展作着贡献。
马胜军感慨道,援藏干部扎根阿里,在这片沃土上立志向、修品行、练本领,将自己的所学所会与阿里的实际情况密切结合,重视思路的创造性、方法的实用性。援藏干部们有铁一般的理想信念、铁一般的责任担当、铁一般的过硬本领、铁一般的纪律作风,是聊城市人民医院全院职工学习的榜样。大家将继承孔繁森同志的遗志,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更好地为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服务。
离开阿里的时候,马胜军对队员们说:“明年今日,秣兵厉马,再次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