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努力探索拓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打造贫困群众“抱团发展”的新格局。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高新区实施以村党支部书记为主体的“头雁工程”和以村“两委”成员、后备干部、优秀回乡创业者为主体的“归雁工程”,拟定了12名乡村振兴人才,为全区“两场同建”工作提供人才支撑。许营镇汪庄村村民邓国强返乡后,在村内创立了大连大菜市商贸有限公司聊城西红柿科研种植基地,建设了15个蔬菜温室大棚,辐射带动务工人员20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21人。
培育利益联结机制。高新区推行“企业+基地+车间+贫困户”模式,通过“四保一分红”(保土地租金、保贫困户就近务工、保贫困户零投入创业、保产品订单收购,贫困户到户扶持资金入股企业经营保底分红),带动贫困群众在实现“不离土不离乡”“一身兼数职、多渠道增收”上取得新突破。顾官屯镇以枣寨村制钉扶贫产业基地和黄集村明华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为依托,在常庙村、曹庄村、马海村等12个村建设了扶贫加工车间,解决了600余名群众就业的问题,其中,贫困人口150名。
推进“互联网+”消费扶贫模式。高新区利用信息进村入户平台,建设扶贫产业网上展厅,涵盖50余种扶贫产品。高新区建成142个集益农合作社和村级电商合作点于一体的村级一体化站点,全力助推消费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