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聊城 > 正文

聊城:小蟋蟀撬动大市场

来源:聊城日报编辑:胡浩亮发布时间:2020-09-02 14:52:49

  “这只蟋蟀我要了,你卖多少钱?”“我这个头大、牙大、色泽亮,卖1800元。”“再便宜点,1300元吧。”8月24日早上7点钟,在冠县甘官屯镇后王二寨村蟋蟀交易市场,村民张华的一只蟋蟀让上海客商刘先生眼前一亮。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刘先生以1300元的价格买下。

  每年7月到8月是传统的农闲时节,地里没太多农活,村民会选择结伴外出务工,但在后王二寨村,在外务工人员反而选择回乡抓蟋蟀。张华在无锡从事弱电安装工作已经将近十年时间,每逢这个季节就回家捉蟋蟀,大概能挣2万元钱。“捉蟋蟀不仅为了挣钱,还有一种精神慰藉,就是喜欢这个事,感觉捉蟋蟀能给自己带来乐趣。”张华说。在村内,像张华这样专心捉蟋蟀的有近300人,平均每人每年捉蟋蟀收入1万至2万元。

  “这个村的蟋蟀战斗力强,全国有名。我已经连续十年前来收购。这只蟋蟀质量不错,有时候还会碰上更好的,能卖到上万元。”刘先生说。在这个蟋蟀交易市场,每天早上有来自上海、天津、西安等地的上百名客商支起摊位收购蟋蟀。

  据了解,王二寨村蟋蟀交易市场形成于1993年。“当时,村内到上海做轴承生意的人发现上海人喜欢玩蟋蟀,回村后就捉蟋蟀拿到上海去卖。”后王二寨村党支部书记潘同桥介绍说。最初,由于本村人不了解这一行,不知道什么样的蟋蟀是好的,带去的100多只蟋蟀只有3只被选中。“但这3只蟋蟀的战绩很好。从此,上海人就对我们这个地方的蟋蟀感兴趣了。第二年就有一批客商前来采购。”在上海人的指导下,当地村民逐渐掌握了蟋蟀的捉捕和品种、品相判断技巧,蟋蟀交易市场规模也越来越大。

  “蟋蟀交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如果缺乏管理、没有规章制度,容易产生矛盾。我们便在2003年顺势成立了冠县蟋蟀文化协会。”潘同桥说。协会制定了统一的规章制度,一方面对客商、村民形成约束,化解交易中可能发生的矛盾,另一方面把大家拧成一股绳,进一步提高知名度,扩大规模,提高村民收入。协会还规定,不能捕捉、交易母蟋蟀,确保蟋蟀持续繁衍。现在,后王二寨村蟋蟀交易市场参与人数由原来的几十人增加到上千人,市场年交易额由几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村民捉蟋蟀的收入由每年2000元增加到20000元。

  “随着外地客商的增多,当地的旅馆、餐饮业也逐渐兴起。小小的蟋蟀给我们村带来了巨大商机。未来我们在规范市场经营的同时,还要深挖蟋蟀文化产业,擦亮自己的名片。”潘同桥说。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