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间,一个村庄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莘县燕店镇后耿村,记者找到了答案。
燕店镇是莘县农业发展的领头雁,被誉为“中国香瓜第一镇”,主导产业就是香瓜种植产业。但后耿村这个马颊河畔的小村庄,自2000年开始,独辟蹊径,开始种植推广“樱桃西红柿”。“我们村加上周边村,‘樱桃西红柿’的种植规模已经达到1000余公顷,已经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樱桃西红柿’交易集散地。”后耿村党支部书记耿登超说。
种植大棚香瓜村民遭遇销售难题
“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在后耿村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曾经的贫困村庄,现在户均年收入达到18万元。全村共有260多户人家,轿车有180多辆。
后耿村的主街道很平整,但胡同很窄,汽车不好开进去。到了晚上,主街道上轿车停得满满当当。“以前谁能想到村里会有这么多轿车!”耿登超说。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后耿村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村民收入微薄。从1995年开始,部分村民开始尝试种植大棚香瓜,向土地要效益。种植大棚香瓜比种植粮食作物效益好,但每到香瓜收获季节,卖瓜难的问题随之而来。
“当时卖瓜,凌晨2点就要起床,开着三轮车,到燕店香瓜市场去排队,就这也不一定能顺利卖掉。”当年卖瓜的情形,村民耿建国记忆犹新。有一次,他冒着雨到市场上卖香瓜,结果没人收购,只好拉着瓜又返回来。回家途中有一段路不好走,他连人带车翻了个底朝天,幸好人没事,但是一车瓜全摔烂了。
丰产不丰收,最伤种植户的心。香瓜销售,全凭收购商定价,种植户没有任何主动权。“好瓜卖个低价钱,这也是常有的事。”村民耿登秋和耿建国一样,也是后耿村最早种植大棚香瓜的人,也吃够了卖瓜难的苦。
大家说,什么时候种植户能自己掌握交易主动权,就好了。
发展特色产业村民踏上转型升级路
2000年,耿登超从聊城卫校毕业,放弃了从医的机会,回到家乡发展农业。村里人卖瓜难,种植大棚瓜菜效益低,他都看在眼里,急切地想寻求一条突破之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潍坊寿光的一个朋友那里听说,种植“樱桃西红柿”效益好。在家人支持下,他很快建起一座大棚,买了种子,开始自己摸索种植方法。
村里现在的登超农资超市,就是当初耿登超建第一座大棚的地方。“第一座棚不到一亩地,后来我又建了两个,都不大,3个棚一共2亩多地。”耿登超说。
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理。耿登超一边种一边学,还多次去寿光找专家请教,终于掌握了“樱桃西红柿”的种植技术。种了一年后一算账,效益和种植大棚香瓜的效益差不多,耿登超心里就有底了。
新品种,潜力大;自己联系客商销售,价格上可以掌握主动权,要不要转型?2001年,耿登超开始向村民推广“樱桃西红柿”种植。为了让大家了解这个新产业,他还带领有意向的村民到寿光去参观。
“不试试谁知道行不行!先种一个棚试试看。”村民耿建国等人到寿光参观考察后,对“樱桃西红柿”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当年,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踏上了这条产业转型之路。
“樱桃西红柿”一年收两茬,耿登超帮着村民联系客商收购,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售卖,再也不用担心辛辛苦苦收获的东西卖不出去了。
种植经验成熟了,收益也高了。“当时一亩‘樱桃西红柿’的收益能比香瓜的收益高出30%—40%,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就上来了。”耿登超说。到2011年前后,后耿村村民全都改种了“樱桃西红柿”,并带动了周围几个村庄也转型发展“樱桃西红柿”产业。
丰产就能丰收村民吃下“定心丸”
8月14日,记者到后耿村时,正是雨后初晴。从马颊河大堤下来,通往后耿村的道路两边,一排排全是蔬菜大棚,秋茬的“樱桃西红柿”在大棚里显露出无限生机。
“现在大棚里活比较少,再过一个月,村里人又要忙起来了。”耿登超说。
后耿村的村民都有一股子拼劲儿。到了“樱桃西红柿”收获的季节,家家户户都忙得脚不沾地。白天干不完,晚上继续干。夜里12点以后,就陆陆续续有村民钻进大棚里干活,干上几个小时,回家稍事休息,又继续开始劳作。别人都说,后耿村的村民太勤快,恨不得24小时不睡觉。
有干劲,是因为有盼头。2011年,耿登超和当地的31个经纪人一起,以个人入股方式投资建设了后耿村股份制蔬菜市场。现在,蔬菜市场年交易量达到1000万公斤。
随着“樱桃西红柿”规模效应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外地客商慕名而来。丰产就能丰收,村民吃下了定心丸。
带领大家打开新的产业大门,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耿登超赢得了村民的信任,2012年,他被任命为后耿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村党支部拧成一股绳,当好村里发展的领头羊。为方便群众出行,村里修了路、装上了路灯;为给村民提供休闲的场所,村里修建了1500平方米的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
收入增加了,生活环境改善了,生活更有奔头了。在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上,后耿村人一直在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