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解决党代表闭会期间履职机会少、平台载体不丰富、制度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聊城市探索创新、推广建设党代表工作室,积极打造党群沟通、纾忧解困、服务基层的党建工作新平台。
建立党代表工作室,是建立和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具体内容,是深入践行“把群众的事当成天大的事”的生动实践,也是聊城市继续深化解放思想大讨论成果、打造联系服务群众新机制的具体体现。
在总结高唐县建设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经验的基础上,聊城市积极探索创新,推广建立党代表工作室,通过组织联建、阵地联用、工作联动等方式,面对面传递党音、心贴心服务群众、零距离解决难题,打造联系服务群众的新平台。
目前,按照试点先行、科学组建的要求,全市共建立党代表工作室174处,实现乡镇(街道)和市直有关工委(党委)全覆盖,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今夏,度假区朱老庄镇杨集村村民杨青云的家附近长满了杂草,老人也长了一块“心病”。
杨青云老人腰不好,清理杂草和垃圾比较吃力,于是他来到了朱老庄镇党代表工作室请求帮助,工作人员高婷热情地接待了他。当天,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老人家附近的杂草和垃圾都被清理干净了。杨青云高兴地说,“问题当天就给解决了,我很满意!”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积极响应市委的安排部署,全面推广建立党代表工作室,创新服务方式载体,积极探索党代表常态履职的有效途径。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党代表开展驻室接待1810余次,接待党员群众9170人次,开展走访调研2612人次,收到群众意见、建议、咨询5087余条,协调解决问题4507个。
聊城正在打造一个党群沟通、服务群众的“大平台”!
(一)服务“零距离”——联系群众要求落到实处
高唐县赵寨子镇蒋官屯村54岁的种棚户朱长贵,皱了多年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
前些年,为给残疾的二儿子看病,朱长贵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还欠了一屁股债。就在朱长贵走投无路之际,2017年村里建起了“扶贫棚”,有大棚种植经验的朱长贵看着也眼馋,可转念一想,自己身上背着债,要是种棚再赔了钱,岂不更支撑不了这个家。
“你就放心大胆地种,出了问题第一时间来找我。”在县扶贫办牵线搭桥下,高唐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杜立芝与朱长贵结成了帮扶对子。3年多来,在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团队的支持下,头脑活络的朱长贵将蔬菜越种越好,棚也越种越多,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成立两年多来,推广各项农业新技术60多项,引进作物新品种40多个,开展农业科技重大成果创新2项,同时累计接听热线10000多个,解决群众生产中的难题12000余个。
以往,党代表与群众像两条“平行线”,群众往往听其声、难见人,知其名、不识人,工作没“交集”,生活没“交点”。设立党代表工作室后,代表走进群众中间,对话更直接、交心更频繁、渠道更畅通,画出了最大的“同心圆”。
制度化,是发挥党代表工作室作用的重要保障。聊城市健全来访接待首问负责、交流交办、跟踪反馈等制度体系,统一完善“接待—登记—处理—反馈—归档”工作流程,确保党代表工作室规范运行。通过定期通报、强化考核等方式,把党代表参加履职活动情况,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条件,将党代表工作室建设使用管理情况纳入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
——点对点走访。采取集中走访、专题走访、领题走访等形式,党代表每季度对所在辖区党员群众、企业单位至少走访一次,实现固定接访与主动走访有机结合,真正做到想群众所想、解群众所难。东昌府区侯营镇建立领题式调研制度,通过划分专题、明确到人的方式收集社情民意,由担任代表委员的科级干部领题调研20次,形成议案提案30余条。
——面对面沟通。以党代表为主体,聚集辖区内入党积极分子、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组建志愿者服务团队,服务工作由个体化、分散化走向集聚化、规范化发展。冠县县直机关党代表工作室邀请高校招生办主任、具有多年经验的教师,组成“高考志愿服务队”,举办志愿填报指导专题讲座,为考生和家长详细解读高考志愿填报政策及注意事项,引起较好的社会反响。
——屏对屏服务。依托新媒体平台建立党代表网上工作室,线上、线下两个阵地同步运行,提供无缝衔接服务,实现信息技术多跑路、党员群众少跑腿。高新区九州街道以“九州同心·点亮万家灯火”为主题,开通“云上直播”,定期组织云辅导,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捷式、立体式服务。
党代表工作室的推广建设,让党代表能够近距离接触群众,传党音,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切实为基层群众排忧解难,推动各级党委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二)架起“连心桥”——服务群众距离缩到最短
5月中旬,高唐县琉璃寺镇南陈村困难群众王风美在“民生三务通”平台上,表达了想给家里电动车挂牌的心愿。
镇上以党代表为主体成立的志愿服务团队看到信息后,立即组织人员带着挂牌工具来到了王风美家,找电动车的车架号、填写承诺书、拍照上传。自动生成车牌号后,志愿者们又把车牌送到了王风美家中,帮她挂上,达成了王风美的这个心愿。
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群众的连心桥,党代表工作室搭建起传党音、听民意、谋发展、促和谐的“微平台”,践行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实践经验,为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有效载体,将服务群众的距离缩到最短。
东阿县姜楼镇打造“365”工作室,在镇、社(片)区、村级设立代表委员工作站,织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群众“民心网”,365天不打烊高效便捷为民服务……今年以来,聊城市将党代表履职与网格化管理有机结合,把驻室代表安排到农村(社区)网格,联系网格内党员群众,及时协调解决群众反映问题,积极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方式表达诉求。
“代表吹哨、部门报到”。聊城市还充分整合部门职能,将信息反馈职能整合至党代表工作室,及时有效化解群众身边的困难和问题,提高部门解决问题效率。阳谷县七级镇充分发挥党代表工作室“连心桥”、“暖心巢”、“加油站”的作用,通过经常性的调研、接访、提意见等活动,打通“堵点”、解决“难点”、消除“痛点”,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了基层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借鉴“枫桥经验”,建立规范接待流程、及时登记受理、协调联动处置、及时回复反馈的问题闭环管理机制,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高唐县清平镇以民情联络站为依托,让党代表成为群众的贴心“亲戚”,了解群众实际困难和需求,目前已经收集群众诉求和意见建议493条,其中现场办理401条,综合研判会诊处理92条,使群众形成有困难就找民情联络站的心理和惯性,拉近干群关系,解决群众诉求,实现服务效率最大化。
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基层……全市各级党代表主动下沉一线、主动联系群众、主动开展调研、主动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的作用,及时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和民生诉求,提升了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三)履职“常态化”——党代表作用发挥到最大
成立工作室后,党代表比以前忙碌了许多。
不仅是“会上负责”,而且要“会后负责”。党代表工作室——这个党代会闭会期间代表履职的常态化新平台,既促进了党群干群关系向好,又增强了代表的责任意识、代表意识,有效地落实了代表任期制。党的十九大代表步同良说:“在党代表工作室里,我们感到有活干、受重视,代表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
1月24日,接到上级关于全面防控疫情的通知后,市党代表、高唐鱼丘湖社区党总支书记王萍,第一时间投入到疫情防控的第一线,紧锣密鼓地投入工作,核查武汉返乡人员信息、安排防疫排查、加强宣传引导、做好值班值守在疫情防控的阵线上冲锋在前。
这是聊城市众多党代表履职“常态化”的一个缩影。聊城市坚持落实“123”工作机制,统筹人员、资金、场所等,为党代表工作室发挥作用提供坚强保障,确保将党代表作用发挥到最大。
——建好一个阵地,确保“有室议事”。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办事大厅等场地,采取资源整合、一室多用、共建共享的方式,按照统一标识标牌、统一工作制度、统一公布计划、统一设置联络方式、统一规范记录的“五统一”标准,高标准建设党代表工作室。结合驻地特色,以农技指导、返乡创业、卫生健康等划分领域,提供专业精准服务。
——用好两项经费,确保“有钱办事”。设立党代表工作室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切实保障工作室建设使用、开展活动。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从市、县两级管理的党费中给予一定支持。全市各级共投入872.56万元,用于代表工作室的基础建设和日常活动。
——建强三支队伍,确保“有人做事”。统筹安排党代表开展履职活动,设立“群众接待日”,每月至少开展2次驻室服务,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在驻地选取1至2名有领导能力、有履职热情、有工作经验的代表或党员担任联络员,负责计划制定、日程安排和组织协调。全市共吸纳各层次、各行业、各领域志愿者3990人,打造专业服务队伍431支。
党代表工作室的建立,为广大代表提供了践行初心使命的成长舞台,增强了履职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常态化履职尽责,全方位拓宽了代表视野,提高了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