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脱贫攻坚一线记者行”融媒体采访团走进阳谷县。白色双孢菇成为脱贫大产业,贫困户赶着黄牛奔小康,特色彩椒种植唱响“致富歌”……苍翠底色中,阳谷县广大群众绘出多彩的小康“调色板”。白色双孢菇撑起“致富伞”
9月1日,金堤河畔惠风和畅,25个白房子鳞次栉比,在暖阳的照射下格外耀眼。
拱顶状的白房子是双孢菇生产车间,记者掀开任意一间菇房的门帘,一股泥土的清香扑鼻而来,只见一团团银白色的菌丝铺满了架子。
这里是位于金斗营镇西金村的华宇食用菌种植基地。该项目为何在西金村落地?“金斗营镇地处鲁豫两省交界处,交通闭塞,产业基础薄弱,是阳谷县脱贫任务最为艰巨的片区。我们在努力争取政策资金扶持的同时,积极与在外能人对接,鼓励他们回乡投资兴业。”该镇扶贫办主任王广军道出其中缘由。
41岁的贺增贞是西金村人,在河南省种植食用菌多年。了解到家乡的需求后,他当即拍板,返乡参与食用菌大棚项目建设。“2017年以来,我们统筹扶贫资金及自筹资金共400多万元,建成食用菌大棚25座。基地安装了智能化控温系统,可根据双孢菇生长情况灵活调控,实现一年四季不间断出菇。”贺增贞说。
“我在这打工,一天50元钱,日子一下子松快多了。”说起现在的生活,贫困群众魏学田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种植基地除了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还给贫困户分红。据介绍,该基地每年按照扶贫资金投入的8%向镇政府缴纳租赁费。贺增贞告诉记者,3年来基地为全县贫困户分红60余万元。
贫困群众赶着黄牛奔小康
在郭屯镇辛集村李庆忠的养牛场内,8头体形壮硕的黄牛正悠闲地嚼着饲料。“今年已经卖了2头小公牛,每头1.6万元。”李庆忠高兴地说。
51岁的李庆忠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的妻子因患脑梗导致二级残疾,加上两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很拮据。辛集村党支部书记李新波介绍,村里为其落实了相关帮扶政策,李庆忠的妻子每年领取2000多元的低保救助金,他家每年还享受4000多元的产业项目分红。
“不能长期靠救济生活,我要靠双手勤劳致富。”李庆忠说,他与家人商量后,决定发展养牛产业。
但本钱从哪儿来?李庆忠想到了贷款。在镇扶贫办的帮助支持下,李庆忠办理了金融扶贫小额贷款业务,不到一周时间,就顺利拿到了3万元贷款。利用这笔资金,李庆忠购买了4头鲁西黄牛。“鲁西黄牛生长发育快,皮薄骨头细,产肉率很高。”李庆忠说,有了“扶贫牛”,生活就有了盼头。
为提高养殖效益,帮扶责任人为李庆忠找来相关书籍,协调专业技术人员前来指导。李庆忠一边自学,一边虚心向技术人员请教,摸索牛的生活习性,掌握牛的生长特点。经过一年多的经营,李庆忠不但按期还上了贷款,还在家附近新建了一座600平方米的养牛场。“虽然累点、脏点,但是靠自己的勤劳致富,很知足也很快乐。”李庆忠说。
五彩椒“种”出幸福生活
“我缺资金、缺技术,找不到合适的增收门路,是村里的‘扶贫大棚’解决了我的问题。”日前,靠租大棚、种彩椒走上致富路的安乐镇后屯村村民邓运兴说。
2017年,邓运兴租种了山东东大生态农业示范园的6个高标准蔬菜温室,每个大棚一年有3万多元的收入。邓运兴介绍,蔬菜从种到收全部由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承包户只负责日常管理。蔬菜出售后产生的收益,农户和企业五五分成。目前,像邓运兴这样的承包户共有50户。
东大生态农业示范园总经理李士清告诉记者,基地总面积67公顷,共建有高效集约蔬菜温室167个,生产的彩椒、圣女果和礼品西瓜不仅进入北京、天津等大超市,还成功走出国门,远销到俄罗斯;示范园总投资4500万元,其中政府整合扶贫资金2000万元,企业每年按照投入财政资金的8%缴纳项目收益,用于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村集体分红。
“‘政府扶持+企业运营’‘企业+农户’,这种合作方式可谓多赢之举。”安乐镇副镇长刘敬磊介绍,首先是为企业提供了一部分资金,缓解了企业的经营压力。其次,企业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防治、统一采收、统一销售,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实现了政府投资的保值增值。更重要的是,该镇通过搭建增收载体,促使更多的贫困户自食其力,增强了自身脱贫造血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