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在东阿县远近闻名的“草莓村”黄起元村,记者跟着村党支部书记尹承荣行走于阡陌,只见一座座立体温室大棚整齐划一,一栋栋高标准大棚错落有致,整个村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但11年前,这里没有大棚,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
缘起
时间倒回2008年,尹承荣还只是一个奔波于全国各地的水果批发商。那年,一个念头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中,让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我想回家种草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家人,却遭到了家人的质疑:“村民们祖祖辈辈靠种粮食作物为生,能不能接受‘种草莓’这个新鲜事物?”
但是,尹承荣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种1公顷草莓的收入赶上种54公顷小麦,与其四处收购草莓,不如自己村种植草莓,让乡亲们一起致富。”2009年,尹承荣带着他选好的草莓苗和20万元资金回到了黄起元村。“每个大棚我补贴1万元,你们尽管种,赔了钱算我的!”尹承荣几个月脚不沾地,挨家挨户地做工作,最终,有20多户村民决定试试看。
壮大
2010年夏天,22个草莓大棚建成,孰料,秋后的连续降雨却泡塌了所有大棚的棚体。眼看之前的努力就要打水漂,他不甘心:“我来想办法!”尹承荣从青岛等地请来技术人员,引进新品种,硬是把“草莓事业”顶了起来。
一波三折后,让尹承荣没想到的是,后面进行得很顺利。先建大棚草莓基地,再组农民专业合作社。机制一顺,万事皆顺。村里土质好、水源丰,黄起元村的草莓种植很快打开了局面。
第一批草莓上市的头几个月,每个周末,他都和村民一起直接将草莓拉到县城的各个超市门口:“当时我们的宣传口号就是免费品尝、好吃再买。”就这样,黄起元村草莓的招牌在市场上叫响。在尹承荣的带领下,黄起元村顺势扩大了草莓种植规模,又陆续种植了葡萄、樱桃等水果,逐步发展起乡村采摘游。
如今,黄起元村的水果种植面积达133.3公顷,其中,仅扶贫大棚就有110余个,牛角店镇大部分的产业扶贫项目资金都投向了黄起元村。“这棚盖到别的村不见得能承包出去,在我们村都抢着包!”指着田垄间的扶贫大棚,尹承荣感慨万千。
转型
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农户们的节奏。“春节前后是草莓采摘的旺季,当时很多村民都攒着劲,想把草莓卖个好价钱。”
黄起元村紧邻省道,交通便利,且有多方的帮助,尽管草莓没有出现滞销的情况,但尹承荣还是嗅到了危机的味道。
“必须要转型了。”尹承荣和村里的几位种植大户跑了不少地方,逐渐明确了转型方向。“疫情期间,没有了来采摘的市民,但网上销售平台却订单不断,这让大家意识到,农业迫切地需要拥抱互联网。”
而此时,一个年轻人走进了尹承荣的视野。“黄强是我们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承包了6个大棚,我们准备让他帮村里搞互联网农业。”为此,村里还专门腾出了村党支部的一个房间,作为网络销售办公室。
“这两年,有不少有思想、有干劲,又懂得互联网的年轻人回来种棚,他们既了解城市、又了解农村,既会搞生产、又会跑市场,这正是我们需要的。”有了这些年轻的“合伙人”,黄起元村的种植户们干劲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