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天蒙,山如黛,水若镜,美得空灵。
从贫穷落后到百万游客纷至沓来,10年间,天蒙景区将看得见的“绿水青山”变成了摸得着的“金山银山”。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天蒙景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推进沂蒙山“红+绿”旅游产品体系建设的结果。
9月6日,来自全省16家地市党报媒体的社长、总编辑和新闻记者们齐聚临沂天蒙山,探寻天蒙山的脱贫路径。
地处沂蒙山最东端的天蒙山,作为沂蒙山的支系之一,坐拥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禀赋。这里不仅是著名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还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和东夷民族的核心生活集聚区。
在天蒙山正式开发之前,这座有着“岱宗之亚”美誉的大山,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百姓生活困难。2011年,费县人民政府与鲁商集团签订了项目开发协议。在天蒙旅游区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鲁商集团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规范化运作和专业化运营”,注重与当地政府、百姓和谐相处,实现了零上访和谐拆迁。鲁商集团恪守为民情怀,将天蒙旅游区打造成了一处集山地观光、运动休闲、民俗体验、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区。为保证景区在市场上有核心吸引力,天蒙景区围绕打造“第一和唯一”的目标,建设了一批包括沂蒙山小调活态博物馆、世界第一人行悬索桥和江北第一悬崖栈道等在内的精品项目,还建成了全国第一条高山无障碍游步道。
作为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如今,天蒙景区已成为临沂沂蒙红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性教育、红色研学、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教学培训基地。自天蒙景区2016年开园以来,吸引了近百万名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接受教育,数十万名中小学生来这里研学,见证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感受红色沂蒙精神承载的磅礴力量。
10年来,天蒙景区立足于沂蒙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过培育经典、创造精品、传承基因、融合发展,推进沂蒙山“红+绿”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完善沂蒙山旅游公共基础服务设施,打造沂蒙山特色节事活动体系,提高沂蒙山旅游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了沂蒙山旅游的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带动作用。
作为临沂旅游的龙头景区,天蒙景区的成功开发,极大推动了临沂市新旧动能转换,提高了沂蒙山旅游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在天蒙景区的带动下,费县新建成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4家,新成立旅行社8家,新开业酒店20余家。同时,天蒙景区的开发建设进一步带动了周边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乡村环境的提升。随着“旅游+”理念的推行,费县当地“村村都是度假区,处处都有农家乐”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逐渐形成。天蒙旅游区还带动了周边牛岚村、仓泉村等村的旅游发展,带动了大批贫困群众以资源租赁、旅游从业、旅游创业等多种形式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走上了增收致富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