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里铺镇苏堂村标准化现代农业种植基地
莘县十八里铺镇是中国蔬菜第一镇。10多个蔬菜品种、3.4亿公斤的上市量和40多个大中城市的销售市场也让这个响亮的称号名副其实。
然而,种植模式的固化让这个镇的大棚蔬菜产业发展遇到了瓶颈。针对这一现状,该镇决定打破传统种植模式,丰富种植品种,加快大棚产业提档升级。
近日,记者走进十八里铺镇部分村庄,探寻“菜老大”的提档升级之路。
丰富种植品种农户不再跟风种植
黄瓜、芸豆、西葫芦……在十八里铺镇农户的蔬菜大棚内,这几种蔬菜是少不了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莘县的产业布局,一方面则是农民在种植时盲目跟风。
“在农业生产中最忌讳的就是跟风种植。”莘县十八里铺镇农技站站长吴兆国告诉记者,十八里铺镇作为蔬菜大镇,蔬菜的生产和销售是农民致富的主要手段。经过20多年的发展,村民熟练掌握了几种常种蔬菜的种植技术,但不敢尝试新的品种,这种现状阻碍了发展的步伐。
“要想实现种植模式的创新,丰富种植品种首当其冲。”十八里铺镇党委书记吴文国说。为解决这一难题,他利用遍访村庄的机会,向村民介绍莘县燕店镇、河店镇种植香瓜、甜瓜、樱桃西红柿的成功经验,鼓励有能力的村“两委”干部带头丰富大棚瓜果蔬菜种植品种,由单一的蔬菜转向瓜果蔬菜种植。
吴文国表示,十八里铺镇将积极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带动其他村民、其他村庄进行大棚种植模式的创新。
实现规模化种植助力农户抵御市场风险
“外有苏杭,我在苏堂”。这是十八里铺镇苏堂村流行的一句话。
近年来,苏堂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落后村庄发展成为省级文明村,这得益于该村村干部善于审时度势,勇于变革。
“苏堂村在2009年就采取‘反租倒包’的方式,在村东流转了27公顷土地,建设了96座当时最先进的冬暖式蔬菜大棚。”苏堂村党支部书记刘增民说。苏堂村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大棚蔬菜产业,然而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种植让村民们无力抵御市场风险。“作为村庄致富的领头人,要敢想敢干,要开拓致富的思路。”刘增民说,他带领村民改变种植模式,实现了大棚基地化、规模化。目前,苏堂村已建设了一处标准化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发展壮大了村级主导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产业支撑。
为适应市场需要,拉伸产业链条,苏堂村还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营销模式,引进了多个新品种,大大降低了蔬菜种植风险及种植成本,保障了蔬菜质量。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今年种蔬菜要比以往收益高,而且我们打算以后大力推广电商模式。”最近,西李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记东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
自2016年蔬菜大棚更换种植品种以来,西李庄村的种植户收益一年比一年高。今年,该村以发展电商为主,依托本村蔬菜市场进行收菜、包装,走出了一条新的蔬菜产销模式。
“今年疫情对蔬菜市场影响较大,很多村民收益都受到了损失。”李记东告诉记者,为减轻农民负担,十八里铺镇党委政府号召村庄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效提高大棚果蔬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市场+基地’模式,统一购买、统一种植、统一销售,将全村大棚种植户全部吸纳为合作社社员,村民既可以少跑腿,还提高了收益,同时又发展了村集体经济。”李记东说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从十八里铺镇种植模式的改变中,我们真切感受到现代化农业正在快速发展,这让我们更能体会到小康生活带给老百姓沉甸甸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