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43岁的徐春来(化名)躺在聊城市人民医院东昌府院区的病床上,妻子在一旁为他揉搓着膝盖,儿子小阳正忙着给亲戚们回复信息。望着老婆孩子,老徐的眼眶再一次湿润了。过去的两周,他像是到“鬼门关”走了一遭,是聊城市人民医院东昌府院区医护人员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壮汉突发肺炎ICU上演生死博弈
徐春来是东昌府区沙镇镇的一个普通农民。9月1日晚上,老徐从工地打工回家冲了个澡,吃过晚饭后剥了3个小时的玉米,睡觉时觉得身上有些发热。一向自认为硬朗的他没太在意,吃了两片退烧药便躺下睡了。
9月2日早晨4点多,老徐在睡梦中被憋醒了,感觉呼吸越来越困难。感觉浑身无力、无法喘气的老徐赶紧给堂弟打电话,让堂弟把他送到医院。6点半左右,他到达聊城市人民医院东昌府院区时,意识已经模糊,呈半昏迷状态。急诊科医师迅速邀请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刘延科会诊。刘延科查看老徐情况后,判断他是严重的呼吸衰竭。“抓紧!转ICU抢救!”在ICU室,经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以及相关辅助检查后,刘延科考虑老徐是重症肺炎导致的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此时老徐的血氧饱和度只有60%,人完全昏迷,没有意识。气管插管、肺复张、俯卧位通气……一系列的对症治疗手段未能有效阻止老徐病情的恶化。
9月2日下午,老徐的儿子从学校赶来。在常规的治疗手段无效的情况下,人工膜肺(ECMO)成了老徐唯一的希望。人工膜肺是一种医疗急救技术设备,其基本原理是用动力泵(人工心脏)将患者暗红色的静脉血液泵出,通过膜肺(人工肺)进行气体交换,增加血氧含量、排出二氧化碳,再将血液泵入患者体内,保证机体组织器官供血供氧,是目前针对严重心肺功能衰竭最核心的支持手段。
“他目前的状况非常危险,只能用人工膜肺技术试一试了,但这个手段费用非常高,而且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成功。”刘延科耐心解释后,患者家属同意了治疗方案。
考虑到老徐一家的经济状况,医院给予了其最大限度的照顾,并帮助老徐申请了大病医疗救助。
争分夺秒 终迎生命奇迹
聊城市人民医院东昌府院区的这台人工膜肺设备是为了救治新冠肺炎疫情患者准备的,但当时没有派上用场。此次采用人工膜肺设备救治老徐,是市人民医院东昌府院区第一次应用这项技术。为了保障救治效果,刘延科向市人民医院ICU主任吴铁军请求技术支持。吴铁军了解患者情况后,立即派出ECMO团队赶到东昌府院区进行支援。
9月2日深夜11点,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许志平带领ECMO团队,连夜为老徐进行预冲管路、穿刺置管操作。床旁手术紧张而有序。1个小时以后,随着两根导管置入患者的动脉和静脉,ECMO设备连接安装完毕,暗红色的血液在血泵的驱动下,经导管流向人工氧合器(膜肺)。颜色鲜红、富含氧气的血液流回老徐体内,极度缺氧的机体恢复了活力。老徐的机体得以充分休息,为后续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在随后的4小时里,专家团队密切关注老徐的病情变化。看到他的缺氧状况逐步改善,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所有人心中的石头都落了地。
随后的治疗中,老徐的每一张胸片,每一次血气分析,每一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每一次排尿、排便,都牵动着医护人员的心。老徐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好转,9月8日,老徐ECMO成功下机,2天后又撤下了呼吸机,老徐恢复自主进食了。
作为老徐的主管医师,刘延科除了吃饭、查房,几乎都待在老徐的治疗间里,时刻关注着老徐的情况,累了就去值班室趴一会儿。就这样,刘延科在ICU待了七天七夜,直到老徐ECMO下机成功,才回家看了看。这时的他,比原来瘦了整整8斤。
9月12日,老徐转到呼吸内科普通病房。在这场与死神的较量中,刘延科和他的同事们赢了。他们为老徐高兴,也为医院急危重症抢救水平迈上新台阶而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