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化名)!你父母给你来信了,快打开看看。”9月12日,在市四院莘县分院,休养员王玲接到了父母写给她的信,她高兴地打开信读了起来,随后又向医务人员要来纸笔,准备给父母回信。
王玲今年20多岁,从小与父母沟通不畅,早早脱离了父母步入了婚姻。但因为她性格内向、年龄较小,婚姻生活也不尽如人意。父母的不理解加上婚姻的失败,让她感觉人生一片黑暗,精神状态一日不如一日,来到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
刚入院时,王玲并不配合医护人员,抗拒医护人员对她的护理和治疗,与他人对抗的过程让她的内心感到短暂的成就与满足。有一次,她没穿好院服,护士马林茹上前劝她系好上衣扣子,但她毫不理睬,说话中也有轻蔑伤人之意。随后,马林茹将王玲的行为告诉了医师,科室主任李观立组织科室人员进行了讨论,认为她性格敏感、易激怒,是因为从小缺乏关爱和关注,可能只是想用这些特殊的方式引起关注。因此大家决定多与她聊天,慢慢打开她的心结,“父母对王玲影响特别大,还得想办法让她跟父母建立沟通。”李观立说。但王玲因害怕发生矛盾,拒绝与父母面对面交流,随后医生决定用写信的方式让她表达内心的想法,王玲同意了。王玲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将过去的点点滴滴和心中的情感诉诸笔头。随着与父母书信往来的日益频繁和治疗的进展,王玲感到了父母对她的关心,她的性格也因此发生了变化,更加配合治疗。
后来,医护人员考虑到病房内的女休养员大多数为留守妇女,亲人不能常来探望的情况,为让她们感受到来自亲人的关怀,便在病房内积极推广用书信表达心声的方式。有的休养员不会写字,只能口述,医护人员代笔,把对家人的感情凝聚在一封封家书之中。
书信传情,是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医务人员创新护理方式的一个具体体现。为让精神疾病患者早日拥有正常生活的能力,医务人员将有利于康复的措施融入到治疗方案中,如到农疗基地享受劳作的乐趣、开展诵读传统文化经典等,让休养员在轻松平和的氛围中迎来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