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今天白菜多少钱一斤?黄瓜呢?”“鱼的价格怎么比前几天贵了?”“猪肉的价格最近都挺稳定。”9月15日一早,交运大市场内人头攒动,刘文静像往常一样,穿过忙碌的人群,奔走在蔬菜、水果、肉类、水产等商铺之间,熟悉的跟摊主打着招呼,仔细询问着跟老百姓关系最紧密的肉蛋菜果价格,守护着百姓们的“菜篮子”。
刘文静戴着国家统计局聊城调查队采价员的证件,一手拿着CPI手持采价终端,另一只手在屏幕上快速点击,做好数据记录,将数据实时传送到系统上,价格出现波动时,刘文静还会询问其具体变动原因,确保源头数据的准确。
这一身行头,这一个身影,每隔几天,就会出现在交运大市场。“每个月逢5逢0的日子,我都要在交运大市场采集规格品的实际成交价格,上报至CPI数据采集管理系统。”刘文静告诉记者。
作为国家统计局聊城调查队聘任的一名采价员,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她都会准时出现在交运大市场,对自己所调查的规格品逐个询问,对于商品价格波动较大的,她要详细地记录,以便及时了解市场动态,确保价格规律的真实性。
记者在国家统计局聊城调查队了解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调查内容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分为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等8大类,262个基本分类。“全市的调查点共有191个,规格品数多达1000余种,每月采集4000余笔数据,在调查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产品进行调查,以确保规格品的有效性和代表性。”国家统计局聊城调查队工作人员说,“每月采价周期要视商品情况而定,鲜果蔬菜一般一个月采集六次,服装、电器等产品一个月采集两次。”
为了更好的统计每一个规格品的真实销售价格,国家统计局聊城调查队严格执行调查制度,遵守“定点”“定人”定时”的采价原则,聘任10余位采价员;他们充分发挥采价员直接调查的主动性,紧扣市场动态,重点监测关系社会民生的重要商品价格变动情况,坚守统计数据质量生命线,确保源头数据质量。
春夏秋冬,岁月轮回,无论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国家统计局聊城调查队的采价员都会准时在超市、农贸市场、商场等各个采价点。他们用自己的执着与奉献,采集出一笔笔真实准确的数据,为百姓保“价”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