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的不断到访和央视新闻的报道,打破了莘县柿子园镇曾桥村昔日的宁静。这些外来客的目的是拜访生活在这个村庄里的一位年轻诗人。
30年前,张久宾出生在这个小村庄。像无数家庭一样,张久宾的家人沉浸在喜悦之中,不过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伴随着喜悦到来的还有伤痛。张久宾8个月大的时候身体开始出现异样,头一直歪着,不能摆正,后被医生诊断为先天性大脑发育不全。
张久宾生活的转折出现在13岁。他的父亲张永贵发现他在看电视时,手会做出写字的姿势,便给他买了拼音表,汉语字典、词典。张久宾的哥哥用堂屋的木门当黑板,教弟弟认字,就这样,家成为了张久宾简易的教室。
张久宾的学习方法和别人很不一样:他通过看电视记下字幕上的文字,然后对照演员的台词确定字词的发音。他的桌上放着一本新华字典,遇到问题,他就用鼻尖一页页地去翻,一本厚厚的新华字典已被他翻掉了页,颜色也泛黄了。
识字以后,张久宾爱上了读书,他的书架上摆放着张爱玲、徐志摩、林徽因的作品和Windows7新手自学手册。“有一次,他告诉我想读林徽因的传记,我就到镇上去买,不巧的是镇上的书店没有这本书,最后还是托他嫂子在市里买回来的。”张久宾的父亲站在书柜前回忆道。现在,张久宾会用手机网购了,他想看哪位作家的作品,都会通过手机购买。
压抑了20多年的情绪,终于有了表达的出口。张久宾在25岁时开始写诗。在看到张久宾的诗之前,记者本以为他会把这20多年的苦难、煎熬都写进诗里。但是,他没有这么做,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张久宾在诗里表达更多的是美好的情感、对未来的渴望和坚毅的生活态度。诗里诗外的张久宾是一个矛盾体,现实中的他身体残疾、吐字不清,诗里面的他感情细腻、坚韧不拔。
对于张久宾来说,书写文字、创造诗句的过程格外艰难:他用下巴一点点地推动手机,调整手机屏幕角度,然后把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到鼻尖,去触碰屏幕。
“虽然我没有你们健康的身体,虽然我没有你们俊秀的相貌,虽然我没有你们流利的语言……但我不会哭泣,不会气馁,因为我有一颗懂得收集快乐的心,会溃灭忧伤与惆怅。”这是张久宾《气馁,不属我》一诗中的诗句,这也是他为数不多的描写自己身体状况的诗。
当记者问他为什么写诗,写诗想表达什么时,张久宾扭动着身体,把手机一点一点地挪动到合适的位置,用鼻尖贴在屏幕上,打出这样一行字:“诗是我的爱好,也是我今生最大的寄托。”
诗对于张久宾来说,像是语言,可以发出声音,可以与人交流;诗也是一个安静的精神世界,他可以尽情地思考。写诗让他变得更有活力,诗也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