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周边地区已有村民陆续开始收割玉米,而冠县贾镇荆楼村种粮大户荆兆洪却仍“稳坐中军帐”。“别人已经开始收割玉米了,您咋还没开始行动?”记者问。“玉米有‘晚熟效应’,晚收割十天半月,每公顷能增产1吨以上。而且我有玉米籽粒收割机,收获起来省人工、速度快,轻松得很。”荆兆洪回答。
荆兆洪带记者来到自家的农用机械仓库,仓库内停放着大大小小10余台机械,联合收割机、拖拉机、播种机、自走式喷药机……荆兆洪边走边介绍。来到一台威武的机械前,荆兆洪停下脚步。“这就是玉米籽粒收割机。它在实现玉米籽粒直收的同时,可以将玉米芯打碎还田,十分方便。”荆兆洪介绍,这台机械好用,但价格不菲,在上级财政补贴后,他还花了20万元。但他认为这笔钱花得很值,“如果用别人的机械,光收割一公顷玉米就要花费750元左右。收割后还要人工装袋、脱粒,处处需要开 销。用这台收割机,收割一公顷玉米就能省300元呢!”
58岁的荆兆洪从2013年开始承包周边耕地,发展家庭农场。从一开始,他就计划走农业机械化的路子,头一年就承包了22公顷农田。“我当年就购买了联合收割机,所有的农机都是拣大的买。既然走这条路,前期多投入些,后期省得来回换了。”荆兆洪说。
今年,荆兆洪种植了34.67公顷玉米,约占全村农田面积的三分之一。他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年轻村民外出打工,没精力打理的农田,逐渐流转到他这里。村民荆兆宾就把家中的0.87公顷耕地全流转给了荆兆洪,每年有1.1万元的流转费用。他还在荆兆洪的农场打工,不光一年有4万多元的工资,几年下来还学了一身本领,成长为农机操作的多面手。“年轻人很多不会种地,或是不在乎种粮食这份收入。他们的农田流转到我这里后,不光通过农业机械化提高了种粮效益,也将他们的双手从农田里解放出来,去创造更多的财富。”荆兆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