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丰时稔,穰穰满家。9月19日,行走在东阿县高集镇程王村的大棚基地里,随处可见忙碌的景象。
“瞧,今年芹菜长势多好。”说着,村党支部书记程绪旺将记者一行带到自家大棚前,随手拔出一棵芹菜,递到记者眼前。只见这即将收获的芹菜一片翠绿,凑近闻一闻,一股清香扑鼻而来。
“今年这蔬菜不但长势好,价格也高。”在田间劳作的村民王荣山接过了话茬。“我今年种了4亩蔬菜,价格高的时候能卖到七元六角一公斤,加上芹菜收获后种的菠菜,去除本钱,一年大概能净赚六七万元。”王荣山告诉记者,今年他的菜苗种的早,错开了温室蔬菜供应高峰期,提早进入市场,卖了个好价钱。
这片如今生机勃勃的土地,曾是一片饱经风霜的盐碱地。程王村是沿黄灌区,母亲河哺育着这里的百姓,同时,这里的百姓也承受着土地盐碱化带来的伤痛。“地里一层白花花的盐碱,一到晚上,让月光照的锃亮。”程绪旺告诉记者。
数十年来,经过村民的辛勤耕耘,这片原本低洼易涝的盐碱地得到了很好的改良治理。尽管如此,这里种粮食的收益仍然不尽人意。如何带动村级经济增长、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成了程绪旺和程王村“两委”成员的心头大事。为此,他们跑了很多地方,考察过大桥镇的制钉项目、看过牛角店镇的水果产业,最后,他们将目光瞄向了蔬菜种植。
“芹菜、菠菜这类蔬菜生命力强、产量高,种植成本低,而且管理起来比较简单。”程绪旺告诉记者,如今在村里生活的大都是年龄50岁左右的留守妇女,她们大都需要接送孩子,找到适合她们的产业是关键。
一开始村民并不买账,“我们都没种过蔬菜,能种好吗?别把钱投进去了,最后啥也落不下。”面对质疑,2017年,程绪旺和村里的另外一位村民在自家地里建起了两个大拱棚。“我们俩先带个头,如果效益好你们再种。”程绪旺告诉记者,自己也是第一次种大棚,虽然话说出去了,但心里仍是忐忑,“好在这一年芹菜收成不错,1亩地的蔬菜赚了近两万元。”
“第二年就好发动多了。”程绪旺说,这一年,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坐到农家炕头,面对面、心贴心地宣传惠农利农政策,同时安排农业技术人员手把手教授种植技术,使全村大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我们村共有60户村民,现在种植着30多个蔬菜大棚,基本上可以说有劳动能力的村民都种着大棚蔬菜,村庄变成了蔬菜园。”对于这个数量,程绪旺似乎还不满意。“大棚蔬菜还是规模化种植更好,现在不少村民已经看到种植大棚蔬菜带来的效益,我们希望能通过以点带面、先富带后富的方式,让全村都投入到生态蔬菜种植上来,扩大大棚蔬菜种植规模,让大家一同致富。”程绪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