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际行动践行诺言,以务实态度践行初心……在度假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于集镇尽锐出战,越战越勇,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攻坚决心,靶心不偏、焦点不散、标准不变,一鼓作气,乘势而上,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真帮实扶 为民解忧暖人心
在于集镇党委书记王辉、镇长杨占伟的带动下,帮扶干部们用行动践行着服务群众的诺言。岳彩平便是其中的代表。
岳彩平是一名退伍战士,也是林庙管理区的工作人员。姚集村是他的帮扶村,村里有13户贫困户,其中3户由岳彩平帮包。
不管走到哪里,岳彩平车上必定带有锤子、电钻、玻璃刀,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方便帮助更多贫困家庭。玻璃坏了,帮人家换上新的;纱窗松了,帮着紧一紧;村里要煤改气,就帮着贫困户改造房屋;谁家橱子坏了,就拿着螺丝、锤子去修一修……
为了让帮扶对象姚忠敏饮食上有所改善,他买了秋葵、金瓜种子,在她家的院前开辟出一块空地,完全可以自种自吃,有剩余了,还可以拿到集市上卖,挣点零花钱。
姚忠敏患有心脏病、高血压,下雨天房子漏雨,自己也不敢登高。岳彩平听说了,自己花钱去五金店买了防水胶带,扛着梯子上了房,一番修复后,房子再也不漏雨了。
贫困户于春香家里的玻璃坏了,岳彩平也是自掏腰包,一片一片地给他们换上,用一个个细微行动温暖着贫困户的心扉。
“自己有能力帮助,能为他们带来些方便,就行了。”岳彩平笑着说。
这是于集镇帮扶干部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生动缩影。该镇帮扶干部进村入户,访贫问苦、排忧解困、真情帮扶……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处处留下了他们忙碌的身影……
“真扶贫、扶真贫,离不开真情实感,扶贫工作的重点在于落实帮扶措施,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在实际行动中增进与群众的情感。”杨占伟说。
产业惠民 持续增收稳脱贫
“我们村‘两委’利用45万元的扶贫专项资金,买了200多头羊,在村里建起了羊场,由村委会统一管理,14户贫困户,去年每人均获700元的分红。”白堌堆村村支书白传祥介绍,“有劳动能力的,在羊场里打工,每天还能挣80元钱。”
另外,村里还把30万元的扶贫专项资金交由永昌电力来托管,一年有7%的收益,根据每户情况,再进行差异化分配。
2019年,上级给白堌堆村划拨50万元的基层党建经费,村里建起了众泽农业专业种植社,发展贫困户成为股东,又吸纳2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合作社打工,增加收入。
白堌堆村的蜕变,是于集镇深入推进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于集镇建立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制度、资产核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了扶贫资产收益的最大化。该村选择的项目符合当地实际、管理规范、项目招投标、建设、验收等程序符合规范,手续齐全,有持续的运营能力,项目收益稳定,按差异化合理分配,并预留了支持后续发展和日常维护村级公益岗位薪酬的资金。
同时,于集镇还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的动态监测,将年人均收入达不到4500元的贫困户纳入了监测范围,及时将致贫人口纳入即时帮扶对象,及时发现,及时帮扶!
多重保障 短板弱项全补齐
“在家门口打工,能赚钱,还能顾家!”9月19日,在欣苒工艺品有限公司打工的贫困户朗秀焕说。
作为聊城第一家加工毛绒玩具的进出口公司,欣苒工艺有限公司用8年的时间蹚出了一条坚实长远的扶贫之路。公司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通过构建“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到公司工作,帮助他们改善生活、实现脱贫。
贫困群众在家门口打工,赚钱、顾家两不误,这得益于于集镇对贫困户就业的高度重视。今年以来,该镇对符合就业条件的人员进行核实调查,发现有培训需求的贫困人员20人,有就业需求的17人,就对接相关机构和单位,对人员进行培训和就业帮扶。
“下一步,我们还将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引进企业项目,与扶贫工作结合,为群众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与就业机会。”于集镇党委副书记郑刚说。
如今,村村通了水泥路、家家住上安全房、户户喝上自来水……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集镇贫困群众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基础设施建设是决胜脱贫攻坚的基础,也是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于集镇紧紧围绕“3+1”核心指标,精准发力、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多措并举,全面补齐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等短板,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