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疆,横断山脉,这里是平均海拔2912.7米的云南省怒江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9月7日至15日,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的工作部署下,聊城大学国学经典“邮递员”团队来到该县金顶镇干竹河村,开展了为期9天的“推普助力脱贫攻坚”社会实践活动。
开启新征程 奔赴新“战场”
对聊城大学国学经典“邮递员”团队来说,这是一次充满挑战的新旅程。9月7日,聊城大学文学院为他们举办了出征仪式。文学院领导班子将队员们送上车,并反复嘱咐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一个都不能少”。
8日,到达兰坪县后,带队教师王伟伟和指导教师常俊之立即组织队员们召开工作部署会,就安全问题、工作对接、普通话培训、入户调研及成果验收等工作进行部署。在与当地语委积极沟通后,团队在兰坪县语言文字办公室主任李忠全、县教育编辑部主任蔡光胜的带领下,前往干竹河村,与驻村第一书记、扶贫队队长徐瑜梅,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熊杰盛进行了工作对接。
9日,队员们分成两个调研小组,走访了十几户家庭,54名村民。“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村民熊仕红一家。”王伟伟介绍,“通过和熊仕红的儿媳交流,我们得知熊仕红的儿子已掌握了一些日常普通话,并主动承担为附近几个村落小学和幼儿园的营养餐运输工作,每天定点定时为学生们运送新鲜的肉、蛋、奶等食物。这份工作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家庭的经济问题。”
开设小课堂 推普入金坪
“队员们采用小班教学的方式,保证每一位村民都能掌握日常问候语。他们用精心准备的文字拼音对照卡片帮助村民们学习日常问候语的具体读音,并通过两两合作模拟具体情境的方式,向村民展示这些问候语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情景。”常俊之说,本次推广普通话活动得到当地村委会的大力支持,村民们都积极参与普通话的学习。
常俊之结合之前调研当地普通话的使用以及掌握情况,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向村民们讲解了普通话的特点与实用性。授课结束后,刘浩、韩丽等队员采取情景模拟的方式,验收村民们学习普通话的成果。队员们设定就业招聘会、酒店登记入住等生活情境,了解村民们对于“您好”“再见”等常用词汇的掌握情况,并帮助大家进一步掌握日常生活中简易词语的使用。
开设课堂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村民和才俊的儿子喜事将至。他们发挥专业所长,亲手书写“雙囍”、喜联、中堂等婚礼用字,连同采购的生活用品一起送到了和才俊家。收到礼物后,和才俊的父亲热情地拉着队员的手,在自家的炕头上与队员们倾心交谈,向队员们详细地介绍当地的订亲、测算八字、过大礼、迎娶和坐家等婚礼习俗。
校地长合作 挂牌促团结
为了促进学校与地方的长期交流合作,聊城大学与当地共同举行了干河村实践基地揭牌、挂牌仪式。“相信在文学院实践队队员们的宣传下,普通话在干河村的受众面会更加广泛,真正做到与外界‘交流无障碍,沟通有共鸣’。”徐瑜梅说。
挂牌仪式结束后,常俊之向干河村村委会赠送聊城大学国学经典“邮递员”经典读本。队员们与村委会组织村民们共同观看聊城大学文学院宣传片——《专业的秘密》,鼓舞村民们以普通话为桥梁,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稳步走出大山、走向外界,追求和创造美好的生活。
“队员们初到云南,出现了水土不服、被野草刺伤和晒伤等情况,但他们始终不忘初心,坚持走进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研,定期定点开设普通话教学课堂。”王伟伟说,此次实践活动坚定了当地居民主动脱贫的信心,也增强了聊城大学文学院学子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