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聊城 > 正文

聊城三中:青海学生聊城师,爱生如子寸心知

来源:聊城日报编辑:胡浩亮发布时间:2020-09-29 09:31:21

  9月20日,秋高气爽,碧空如洗。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上午9点半,聊城三中青海班的40名高一学生来到了临清市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季羡林先生纪念馆、临清市博物馆,一场运河文化和青海文化的交流活动正式举行。

  来自青海省的学生与聊城的缘分源于5年前,聊城市首个青海海北高中班在三中成立,青海班里大多数学生来自聊城市对口支援的刚察县。这次临清之旅是2020年入校的新生第一次跨出校门。

  刚察哈达临清产

  “哈达原来是临清特产啊!”藏族学生顾央珍非常惊奇,“哈达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和临清、聊城的距离。”

  “同学们,咱们青海经常佩戴的哈达就是临清丝绸厂产的,这里有实物和照片。”在临清“运河文化资料馆”里,担任讲解员的是临清著名学者靳国军先生,他详细介绍了临清造币厂、造船厂、砖厂、瓷器厂的历史,并用顺口溜生动讲解了临清制造业和手工业的繁荣:“临清宝,真不少,瓜干枣脯千张袄。陈家剪子毕家刀,王一摸镰刀不用挑。竹油篓,柏木筲,桑家秤杆灵又巧。甜酱瓜,百子糕,晋京腐乳味道好。”

  汉族学生杨永琴说:“原来总以为聊城和我们臧城刚察很不一样,其实一直以来两地都在经济文化上有密切联系。”

  带队的程小全老师介绍,这次交流活动让学生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了解了临清的历史文化,又品尝了临清美食,“这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一次终身难忘的研学游。”

  牢记季老勤学早

  在季羡林先生纪念馆,讲解员亲切地提醒各位同学,拿出本子记一记,不要听完就忘了。

  “有人问季羡林先生治学的秘诀是什么?先生回答了两个字:勤奋。”讲解员介绍了季羡林先生德国求学适逢二战、经历生死辗转回国的故事,以及在北大居所的“四点钟灯光”,“无论经历怎样的磨难,季羡林先生都没有放弃自己,也没有让宝贵的时间溜走,他不断自问,能为祖国做什么。”当同学们看到《糖史》的手稿时,惊呼之声不绝于耳。

  在张自忠将军纪念馆里,同学们被将军为国捐躯的故事深深打动。大家纷纷表示,要珍惜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临清市委统战部负责同志介绍,季羡林先生的求学经历非常适合激励高中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希望他们能从季羡林先生和张自忠将军身上受到教育,在心中种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

  鲁青师生格外亲

  青海班的学生课余时间会教老师青海方言,总会引发聊城老师的极大兴趣,鲁青两地方言的碰撞,经常会引起笑声一片,师生之间的关系相当亲密。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了让身处异乡的孩子们缓解思乡之情,感受到家的温暖,每年中秋节,聊城三中都会为青海班的学生举办专题晚会,自2015届开始,至今已是第5个年头,每年的中秋晚会更像是师生的欢乐聚会。今年,为了能在晚会上呈现最精彩的表演,青海班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认真排练,用心编排了歌曲、舞蹈、相声、小品等节目。班主任和老师们也参与进来,展示了自己的才艺。

  2000公里之外,在刚察县民族寄宿制初级中学支教的聊城三中教师许生勇打来视频电话,他说:“现在是当地时间下午6点半,太阳还高着呢。”愉悦的心情并没有缓解当地工作生活给他带来的三大困难:第一就是缺氧,许生勇常常头疼,夜夜失眠;第二是饮食,刚察海拔3300米,气压低,饭煮不熟;第三就是语言不通,沟通难。许生勇总是说,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每一个学生。他先后资助了5名贫困生,曾深入高原腹地百余公里,寻找搭错车的学生,还对每一名学生进行了家访。在工作中,许生勇创新的9大项、170多个小项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正式在学校推广。暑假期间,许生勇老师还经常接到学生家长打来的长途电话,询问如何管理孩子的学习。

  聊城三中的老师为青海班付出了很多,他们经常拿出一份简单的成绩单来“炫耀”:第一届青海班毕业40个学生,其中39个本科,1个公安专科;第二届青海班毕业37个学生,35个本科;第三届青海班毕业40个学生,37个本科。

  老师们的细心教导赢得了学生们发自内心的感谢,每一位青海班的老师都收到了学生敬献的哈达。今年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聊城市政府特批青海班学生坐飞机回济南,然后再派专车接回学校,确保无一人在途中感染新冠肺炎。

  除了聊城三中的青海班,鲁青团结一家亲的感人故事还在不断上演……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