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聊城 > 正文

聊城一中:潜心为办真教育

来源:聊城日报编辑:胡浩亮发布时间:2020-09-29 11:01:36

  “考其所长,录其所愿”。高考采用“3+3”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也对高中教育教学提出了更多挑战。

  “高考改革最大的变化,就是在‘选拔’的同时增加了‘选择’,这个选择权更多体现在学生身上。”9月16日,聊城一中副校长孔德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采用定班与走班相结合的方式,满足学生各式各样的选择需求。

  正是有了“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尊重学生”的教育理念,聊城一中才能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绩:2020年高考,老校区特殊类招生控制线上线602人,上线率91.8%,一段线上线655人,上线率99.8%;新校区首届毕业生成绩同样优异,特殊类招生控制线上线1107人,上线率58.4%,一段线上线1832人,上线率96.6%;国际部2020届毕业生共收到63份世界百强名校的录取通知书,近55%的同学被世界排名前50的学校录取。

  让每一位教师得到专业成长

  强校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新校成立以后,学校引入了不少青年教师。如何让他们快速融入一中的大家庭,熟悉一中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考虑的关键。”聊城一中新校区高一年级主任刘德良说。

  聊城一中采用青年教师导师制,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做好新入职教师的师徒结对工作,并及时做好跟踪培训,抓好过程管理,切实做到师父真教、徒弟真学。“这不仅帮助青年教师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素养,尽快成熟,也使优秀教师实现了自我提升。”刘德良说,学校尽可能多地给年轻教师搭建成长平台,如开展同课异构、一师一优课、微课制作、课堂教学大赛等活动,促进他们快速成长。

  1995年出生的闫会侠是刘德良的“得力干将”。2017年,她大学毕业后来到聊城一中新校区,刚刚带过一轮高三学生。“我们班的学生特别争气,光山大就考上了七八个。”闫会侠说,在一中的这三年,她成长、成熟了许多,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今,她重新带起了新高一的学生,这次,她的信心更加足了。

  聊城一中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不断加大投入,围绕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美学素养和学科素养的目标,通过双师课堂、专家报告、主题论坛、问题研讨等多种形式,为教师创造更好的发展平台,让教师尽快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教师。

  学校实施“教师成长读书工程”,采取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每周二下午第四节课开展教师集中学习,并以学科组为单位,每学期购买学科学习用书和学习光盘用于教师分散或集中学习。

  学校实施课题引领计划,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引导教师参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学校要求教师每学期撰写不少于1500字的教学或读书文章,鼓励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每学期末,学校对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校本课题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计入教师综合评价考核。

  让每一节课都能启迪智慧

  “我教了20多年语文,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一个老师的生命就在课堂上。”聊城一中老校区高一年级主任焦维广说。

  教学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聊城一中围绕智慧课堂的理念和要求,以课时教研、学科大教研、各种赛课活动以及每周的示范课、公开课、展示课活动为抓手,开展智慧课堂大讨论,让每位教师把智慧课堂的理念内化于心,真正让课堂充满智慧,让课堂焕发活力,让课堂促进师生幸福成长。

  学校坚持先学后教的原则,要求学生每节课前必须先预习,带着问题听课。教师在讲解题目之前,要求学生先做,再点拨,教会学生方法、激发学生思维。

  学校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要求教师连续讲课不超过10分钟,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知识烙印。

  学校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变学为思,变学为悟”,以“诱”达“思”,加大课堂中学生的思维量,真正实现“多思”的高效课堂。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课堂上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各不相同,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教育智慧,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实施差异化教学。

  杨乃秀曾担任聊城一中2017级毕业生的班主任。在她的班里,学生的层次、水平和性格差异较大。在课堂教学中,她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定不同目标,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强化对学困生的个性化辅导,因异设置不同层次的作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聊城一中坚持落实“低重心运行”的教学策略,坚持“对每位学生负责,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教育理念,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学校要求每位教师经常变换教学方式、变换教学策略,采用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学生互助、成功课、导师制等方式,对后进生给予充分关注,把低重心落到实处,让每位学生学会应该学会的知识。

  让每一名学生释放自身潜能

  朱荣祎是聊城一中2020届毕业生,今年他通过参加北京大学的“强基计划”,成功进入梦想的高校。

  在聊城一中上学期间,朱荣祎不仅学习优秀,还踊跃地参加学校和班级活动。“他是我们班的班长,也是我们老校区的学生会主席。”朱荣祎的班主任冯海清说,“学校的活动锻炼了他的能力,释放了他的潜能,所以,在他参加‘强基计划’时,才能在高校的综合考核和综合素质评价中取得优异成绩。”

  聊城一中改进培优模式、提高培优效率,加强对尖子生培养的研究。“我们李校长常说,技艺是强化训练得来的,能力是在不断挑战极限中提升的,智慧是在不断感悟、不断反思总结中生成的。”聊城一中新校区高一年级教师张振说,学校建立尖子生团队,通过创设产生思维碰撞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充分感悟体会交流中提高。

  细节决定成败,抓好精细化管理就是抓住了执行力。学校要求各学科制定具体到每一节课的教学计划,确定每次教研备课的主备人,主备人要提前备课,做好准备,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其他教师要积极发表意见、参与讨论,最后备课组长进行总结。“我们坚持按照智慧课堂的理念和要求备课上课,突出学科方法的掌握、学科思想的渗透和学科素养的提升,确保课堂效率。”聊城一中新校区高一年级教师王吉国说。

  聊城一中加强研究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方案,依据山东省最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方案,调整优化学校的新课程改革方案,确保教学安排与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等级考试、统一高考科目考试相衔接,处理好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文化科目和实践科目、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课程学校供给和社会供给等关系,切实做好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课程方案的修订和实施工作,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

  学校开发体现一中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的一中校本课程,如修身课程、竞赛课程、创新课程、经广阅读课程等,真正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改革总在探索中不断前行。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教育改革中,聊城一中始终把握住教育的真谛,用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远见卓识,潜心办好让人民满意的真教育。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