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月26日至27日,职业教育赋能聊城先进制造业暨职教专家进企业现场会在聊城举行,来自全国职业教育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聊城制造业的发展壮大建言献策,共谋产业转型发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刊特推出职业教育赋能聊城先进制造业暨职教专家进企业现场会专版,全方位展现关于聊城职业教育及制造业发展的前沿观点,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敬请关注。参会人员观看宣传片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
鲁昕
“十四五”期间,我们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十个方面:促高质量发展、对冲变局风险、核心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建高端产业链、保供应链安全、区域协调发展、增加人民收入、建设生态文明、抓牢饭碗根基。
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等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根基深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社会大局稳定。
那么,“十四五”期间,职业教育应该干什么?一是支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二是服务产业链迈向中高端,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四是保障供应链完整和安全,五是促进区域相互协调发展,六是培养技术技能实用人才,七是推进发展现代农林牧业,八是助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九是推动重塑高等教育结构,十是服务生命全程终身学习。
怎么干?一要辩证看机遇,二要解决老问题,三要找准新问题,四要建设新格局,五要创新为动能,六要改革助活力,七要开放助发展,八要研究新政策,九要创造新局面,十要理论再创新。
2015年开始,我们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智能制造的宏观政策,提出了关于智能制造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迈入制造业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之后,山东省也制定了智能制造的整体规划方案,各职业院校应该好好把握住发展机遇,为建设制造强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
刘宝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源源不断为各行各业培养亿万高素质的产业生力军。”“德技并修”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高质量职业教育的应有之意。
做好德育工作,直接关系到职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核心问题,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关系重大,对于加强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意义重大,对于提升我国企业的竞争力,进而提升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意义重大。
新时代下,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把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思政课的建设,要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坚持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统一,坚持总结传承和创新探索相统一。
德育的本质是育德,育德的要求是爱心。立德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揭示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突出地位,揭示了道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党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源源不断为各行各业培养亿万高素质的产业生力军,是党中央对职业教育的明确要求,也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职业教育工作者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切实做好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完成新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和使命。
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
陈晓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制造业的重要作用、重要地位。日前在湖南考察备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时,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强调:“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加强创新引领,是制造业固本强基的时代使命。从外部看,当前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客观上要求我们练好内功,增强关键和核心技术供给能力,把产业发展的基础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长期来看,这也是构筑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新时代下,职业教育工作者要坚持聚合赋能,深入探寻产业变革趋势与产教作用关系;要坚持创新引领,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理念;坚持辨证扬弃,界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基点;努力规范服务,找准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营造优质生态,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成果。
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创新应坚持协同优化这一基本策略。首先应确立支撑国家战略的新标准、新规则,建立指标体系,贯彻新理念。其次,要积极推进与转化产教对接成果,构建产教协同发展新平台。再次,要努力调动各方积极性与资源,形成持续保障机制。最后,要加快建设与时俱进的高水平双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吴学敏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强调了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而智能制造则是抢占这一制高点的主攻方向。
2018年1月,中央政治局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使“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对以智慧经济、高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发展尤为重要。开展本科职教,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有利于补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有利于构建横向贯通、协调一致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畅通学生学历提升、职业晋升、社会上升通道,更增加了本科教育的多样性,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的期盼。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其前身是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于1918年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专门从事职业教育并以此冠名的学校。学校以工为主干,以管、经、艺为支撑,以装备制造业为主要服务领域,形成“面向需求、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围绕制造强国战略和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需求,重点建设智能制造、现代控制、工业信息化、生产性服务与管理等四大类专业。
当前,作为新生事物,本科职业教育的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学位制度等制度标准尚不健全,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加快研制,也需要理论界加快相关研究。同时,本科职业教育亦需要强化项目投入与引领,开展类似于“双高”双一流”等建设项目,引领带动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发展方向。
中国轴承工业协会原副秘书长
何加群
高端轴承的研发应用未取得突破,是我国轴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是已引起国家高层领导关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之一。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是衡量一个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标志。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建设制造业强国的主战场,必须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等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我国航空配套轴承工业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起步,主要面向军用飞机,大致历经了修理更换、测绘仿制、试制生产、批量(定型)生产、全面发展、行业调整、技术提高等发展阶段。经过“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研攻关及航空发动机轴承研制专项技改,轴承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设备状况均有明显提高和改善。目前,我国轴承行业已为研制民用航空轴承奠定了较好的基础。高速动车组轴承包括轴箱轴承、变速箱轴承和牵引电机轴承。2018年12月开始,实施“高速动车组轴承和地铁车辆轴承‘一条龙’示范应用计划”,轴承行业8个单位和相关行业9个单位被列为示范企业。
有高端轴承研发制造能力的轴承企业及配套企业、应用高端轴承的主机企业、相关大学和科研院所,应以当前的高质量发展和长远的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思维和历史担当,致力于开发高端轴承的事业,倾全行业、全产业链创新链之力,突破开发高端轴承的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