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市政协“‘有事好商量’——化解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月度协商会议召开。与会人员针对我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展开讨论,并就如何规范化解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提出意见建议。
政府:完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是我市出现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市银行业不良贷款较多,信用环境较差。针对这个问题,市政协委员、东昌府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张天彤认为,政府应主导研发企业公共信息系统,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探索适合聊城本地区的信用制度和体制机制,完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政府融资性担保风险补偿机制薄弱,政府产业投资基金、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应急转贷基金发挥作用不充分,是我市出现金融风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建立健全政府担保增信机制、风险补偿机制,建议2020年底前市级财政要建立市级政府融资性担保公司资本金持续补充机制、风险代偿机制。”市政协委员联络工作委员会主任李静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该建议。
金融机构:建立金融“风控”机制
金融风险一旦形成,银行必将充当其冲。
市政协委员、山东天工岩土工程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学锦建议,在当前外部经济环境不利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应适当加强风险预警和监控机制。
企业融资方式相对单一。根据市政协委员联络工作委员会的调查,我市企业目前主要的融资方式是银行贷款、小贷公司、民间借贷机构和融资租金等方式。其中,银行贷款占比最高。
“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金融机构应积极入驻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增加授信笔数和额度。”针对企业融资难、金融机构入驻融资平台数量少的现状,市政协委员、阳谷农商银行支行行长韩风华建议。
企业:探索员工筹资入股模式
针对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一现状,就企业自身而言,韩风华认为,中小企业可以探索员工共同筹资入股模式。“企业鼓励员工入股,既可以降低其资金运营的成本,又能增加企业的凝聚力,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固定资产过度投资,是企业出现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市政协委员在调研中发现,几乎所有企业都存在流动资金贷款过多用于固定资产建设。固定资产过多占用流动资金,造成企业生产经营流动资金不足,产能下降。
“企业应开展自救行动,处置低效和无效资产,变现一些现金流。同时,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产品结构,尽量压缩不合理资金占用。”临清三和纺织集团财务总监魏爱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