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早上8点,记者在阳谷县西湖镇蔬菜交易市场看到,满载着一筐筐黄瓜的三轮车进进出出,等着过镑的三轮车排起了长队,讨价声、算账声、说笑声响成一片……
市场负责人王新亮告诉记者说,这个市场是西湖镇及周边最大的蔬菜交易市场,每天最大交易量达到30万公斤,蔬菜经纪人就有19人,外地驻场客户60多家,仅装菜的工人就有300多人。市场内还有蔬菜种植服务中心,提供种苗、化肥、农药、技术、销售等一条龙服务,真正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带动周边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市场有了,大棚多了
2000年春天,西湖镇后干河营村王新宽建起了村里第一个蔬菜大棚,当年不仅收回了成本,还挣了几百块钱。村里其他人看到建大棚种菜挣钱,又有人陆续建起了一些,但到了2004年,村里才发展了20多个大棚。既然建蔬菜大棚挣钱,群众的积极性为什么不高呢?原来,是卖菜难制约了大棚的发展。群众要到几公里以外的市场去卖菜,不但耽误时间,赶上雨雪天气,卖菜更困难。了解这一情况后,王新亮兄弟几个一商量,在村头靠近公路边建起了占地15亩的西湖镇蔬菜交易市场。群众看到在家门口就能把菜卖出去,建蔬菜大棚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出来,仅许庄村短短3年的时间就发展蔬菜大棚300多个。
在蔬菜交易市场的带动下,周边村的群众也有不少人建起了蔬菜大棚。随着大棚的不断增多,原来的市场已经不能满足需要,2007年,在镇政府的协调支持下,蔬菜市场又流转土地15亩,建起了高标准的交易大棚,为外地客商建起临时住房,吸引种植专家和种子、肥料经销商进驻市场,为菜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目前,许庄村有蔬菜大棚1000多亩,通过种植蔬菜,人均增收1万多元。
市场越来越大,客商越来越多从2004年建市场起,王龙勤就是经纪人,从开始只有一个客户每天收500多公斤蔬菜,到现在有长期客户23家,多时每天收蔬菜3万多公斤。“靠着这个市场,我们一家人过上了小康生活!”王龙勤幸福满满地说。像王龙勤这样的经纪人,市场共有19人。市场为他们搭建起了干事创业的平台,他们又通过热情而又公平的服务,把全国各地的客商吸引来留下来,把周边群众种的菜卖到全国各地。
从2012年就在这个市场收菜的北京客户王文明,每天向北京发菜几千公斤。“阳谷这边的蔬菜质量好,西湖蔬菜交易市场管理规范,价格公平,经纪人服务热情,我在这里收菜快十年了,既挣到了钱,又结交了一些好朋友,有时我不在现场,经纪人帮我收菜,质量有保证,价格也公道,我很放心!”
王新亮告诉记者说,“现在,有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家客商长驻市场,通过他们把蔬菜销往全国。”
就业机会多了,周边群众富了今年65岁的王凤仙娘常年在市场装菜,每年能挣3万多元。“过去花钱给儿女要,现在自己能挣钱,下班买些菜回家,平时给孙子孙女买些零食和玩具也随便了,日子越过越好了。”王凤仙很是满足地说。
由于市场规模大,蔬菜交易量大,用工也就多起来了。赶到最繁忙的时候,仅装菜工就有300多人,这些人多是附近村的妇女和老人。她们离家近,时间比较自由,不耽误接送孩子。
这个蔬菜市场不仅带动蔬菜种植面积的增加,还促进了当地运输、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据了解,仅仅为这个市场运输蔬菜的大小货车就有20多辆,周边大小饭店六七家,农资农药和大棚用料门市部近十家。“我在这里开羊肉馆近十年了,这里离蔬菜交易市场近,周边群众种大棚蔬菜的多,他们在市场卖完菜,不少人会来我这里吃炖羊肉。他们手里有钱了,我这里生意也好了。”离市场不到200米的羊肉馆王老板高兴地说。记者粗略估算了一下,西湖蔬菜交易市场直接和间接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机会近500个,每人年收入平均2万元左右。
西湖蔬菜交易市场的龙头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该镇现有蔬菜大棚8000多个,大棚蔬菜种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产业支撑。“在西湖镇,蔬菜交易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全镇的蔬菜种植已初具规模,两者形成了良性互动。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市场人脉关系广、信息量大的优势,引导菜农种植蔬菜向优质、绿色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提供产业支撑!”西湖镇镇长侯庆涛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