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有些家长主动通过看书、听课的方式学习科学养育孩子的知识,掌握了不少与孩子相处的方法。但聊城市健康服务中心的心理咨询师王秀珍发现,有些家长在学到更好的育儿知识之后,会后悔自己之前的做法,甚至因没有早点学到这些知识而懊恼。他们把没有早一点应用更好的育儿方法等同于伤害了孩子,觉得自己没有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继而产生愧疚心理。
“家长不必因为自己过去的做法而心怀愧疚,要学会放下愧疚心理。”王秀珍说。她说,香港亲子关系专家李中莹认为,这些因感觉没教育好孩子而内疚或自责的家长,会因为这种愧疚感而主动学习更多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引导孩子的成长。这与总是认为自己做得很对,一旦出现问题就责怪环境或者责怪孩子的家长相比,要积极得多,前者更值得提倡。但家长如果总是怀有“我对不起孩子”的愧疚心理,就会不知不觉地表现在行动上,会让孩子形成“家长对不起我,亏欠我”的认识。如此一来,孩子可能会不断地向家长索求,甚至会以此要挟家长。家长的愧疚心理还会使孩子误认为家长给的真的不够,继而联想到自己不如别人,无法建立自信和对他人的信任。孩子内心没有安全感,又会不断地向家长索求和抱怨,使家长疲于奔命。“这种现象在单亲家庭中更为常见。”王秀珍表示,为了自己和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们必须有清晰的信念:“为了孩子,我已经并且做到最好了,我会继续寻求更好的办法。”
王秀珍说,自古以来,人类世世代代生儿育女,每一代人吸取自己父母的经验,虽然我们从未接受过“如何更好地做父母”的系统教育,但一代更比一代强,这说明我们作为父母给孩子的教育是有效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也逐渐认识到从父母得到的经验不能满足当今教育孩子的需要,也开始学习如何使孩子尽早受到正确而有效的教育,使其健康成长。“这就是我们的进步了,我们已经把自己所知道的最好的东西给了孩子,因此无需自怨自艾。”
另外,王秀珍建议家长,要把自己看成一个普通人,因为是人就会有局限性,不会达到百分百的完美。我们会赢也会输,会因为某些事产生好心情和坏心情,也不可能在所有事情上都有很强的能力;作为一个人,我们也会有需求、有需要,也想像孩子一样得到别人的尊重,在难过的时候,希望有人给予我们支持,在做得不好的时候,希望得到他人的谅解和鼓励,在做得好的时候,希望有人赞赏我们。
王秀珍建议,如果家长发现可以有更好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成长后,没必要因过去的做法而愧疚,因为我们已经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利用新掌握的知识和方法,继续引导和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