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图精准、用笔细腻的素描人像,颜色大胆、搭配巧妙的涂色画,创意满满、形状各异的橡皮泥作品……在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行为治疗科的绘画艺术室里,如果不是工作人员提醒,记者很难想象这里摆放的作品都是出自于休养员(该院将住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称为休养员)之手。
近年来,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围绕非药物治疗模式进行创新,从开始的单一运动疗法,初步发展出脑电生物心理反馈治疗、情绪宣泄治疗、影视治疗、生活技能训练、绘画艺术治疗等多种精神康复治疗项目,组建了心理剧治疗组、绘画治疗组、情绪宣泄治疗组、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组、特殊工娱治疗组等多个行为艺术工作组。这些治疗方式的开展,不仅培养了休养员们的兴趣爱好,也为他们回归社会、回归家庭提供了有力保证。
绘画艺术,作为一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可以用来记录和传递生活的点滴和喜怒哀乐。在精神康复领域,治疗师通过让休养员参与到绘画、书法、橡皮泥、折纸等创作过程,来达到走近他们的心灵、评估其意识状态、促进其个人或集体发展的目的。让休养员们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表达自我,展示内心的真实想法,并体验创作的快乐,宣泄潜意识的过度压抑,有助于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同时,治疗师还将言语为介质的认知治疗和绘画为介质的绘画艺术互相配合,从而更有效地疗愈休养员的身心。
在该院,绘画艺术治疗方式非常丰富,包括主题创作、自由涂色练习、书画欣赏、书法练习、折纸、橡皮泥创作、绘画游戏等等。通常在医生下达医嘱后,治疗师对休养员的病情进行初步评估,有针对性地为其确定个性化艺术治疗方案。完成阶段性的治疗活动后,治疗师组织参与治疗的休养员分组进行作品评估、交流分享,休养员通过解读作品、分享创作过程、交流创作后的心理状态等过程,找到情感宣泄的突破口,并在同伴的表达中找到共情。
在一场由绘画治疗师蒋宗慧开展的团体绘画治疗课上,她把音乐与绘画结合在一起,激发起休养员内心深处的情感。只见蒋宗慧首先耐心引导休养员进行暖身活动,并请休养员挑选了自己喜欢的彩纸。随后,大家围成一个小圈,把纸对折成一道门的形状,并用油画棒把自己的内心世界画到了“门”上。之后,大家闭上眼睛,在一段悠扬的音乐之后,休养员们打开对折的纸,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呈现到“门”内。等大家都完成作品之后,蒋宗慧请休养员依次讲解自己画的内容,并及时给予他们情感及心理力量上的支持,使休养员深入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对比“门”外与“门”内,鼓励并引导他们表现自我,改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