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8日,第21个中国记者节如期而至。这是一个充满情怀的日子。“记者”二字,铁肩、道义、职责诠释;真相、正义、公平做注。回望历史,一代又一代新闻人,都曾怀揣这样的情怀,无所畏惧,一路追寻。这是一个梦想闪耀的日子。城市农村、工厂车间、农家炕头……捕捉生动的场景、挖掘感人的故事、发现突出的典型、揭示背后的真相……我们坚定不移地发出主流声音,全面展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这是一个希望激荡的日子。新媒体千帆竞发,媒体边界扩充,记者含义拓延,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媒体融合,不断壮大主流媒体影响力,线上线下全面互动,传播渠道、传播形式多样多元。脚下有泥,心中有梦,眼里有光。我们不断在火热的实践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讴歌新的时代!
一
岁月流光,记取华章。翻开一张张散尽墨香的报纸,这份求真的初心依然激荡于胸。从城市巷道到乡间阡陌,从党政机关到工矿车间,记者用澄澈的眼抬头看天,用滚烫的心俯身土地,只为颂唱镌刻在城市记忆里的每一束光。疫情期间,我们第一时间奔赴战场;复工复产,我们马不停蹄冲向一线;集中开工,我们应急领命日夜奋战;全面小康,我们全员出征放手搏击……那些倾注心血与汗水的报道,触摸了聊城强劲有力的发展脉动,丰满了水城的如烟记忆。会场陈言、书斋握笔、农田挥汗、校园诵读……这些林林总总的鲜活瞬间被我们真实记录,浓缩了这座城最生动的表情。面对芸芸众生,记者以关切守望的姿态如实记录着时代变迁和生活冷暖,解读大政方针,反映民生诉求。今年,我们开设的“我的城市在成长”栏目,围绕群众普遍关注的打通断头路、东板桥拓宽、过街天桥建设、雨污管道分流、开发区转盘拆除、路口遮雨棚建设等民心民生工程,开展了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报道,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疫情期间,我们策划的《挑最好的菜,送最可敬的人!》报道,获得省委领导同志的认可,并作为典型案例报到中宣部。记者是时代的见证者、记录者,也是建设者、推动者!
二
新闻的“源头活水”在基层。“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报纸上;看不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在路上。”作为记者,只有走出去、沉下去、融进去,奔波在基层一线,活跃在群众中间,反映民生民意,传播党的声音,才能更真切地体会新闻工作者的根基所在、价值所在,才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人们常说,好的新闻作品是用脚底板在基层走出来的,是在群众中间用心体会出来的。为了给读者呈现出一篇篇新闻佳作,我们的记者经常不分白天黑夜穿梭在大街小巷,用心感悟生活,用镜头记录社会现实,用笔触描绘真实基层。脱贫攻坚如火如荼,村民收入又增加了多少……最感人的故事,永远来自最火热的生活。围绕着一个个时代“课题”,记者们用双脚丈量,用镜头观察,用心采集着聊城大地的每一个精彩故事。今年6月,我们开设了“记者蹲点报道”栏目,要求记者在采访地点蹲下去、住几天,把实践和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记者们真正深入基层一线、深入普通群众,扎实开展蹲点式、跟踪式、行进式调研采访,推出了一系列有角度、有温度的好稿件。
三
“不日新者必日退”。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现代科技的加速发展,深刻改变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
众声喧哗,侧耳倾听时,透过坚冰与寒流,一种新的力量正蓬勃而出。在媒体融合的大势里,创新求变、笃志促融的声声号角催人奋进。聊城日报在媒体融合上迈出越来越坚实的步伐,充分借助VR、H5、直播、短视频等新技术、新手段,提升新闻传播水平,新闻的表达形式,比曾经更丰富更多彩。大年初一下午,聊城市第一批9名医护工作者奔赴湖北,我们的记者在现场进行了云直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今年以来,每个月都有很多新媒体作品点击量超过“10万+”,并被新华社客户端收录。2019年,报社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主题,组织了大型融媒体采访,2020年又围绕脱贫攻坚主题组织了融媒采访,提升了大家的融媒意识,也在实战中锻炼了大家的能力。应时而变,也在有所坚守。守望社会、履行责任、坚守良知,我们从未改变。我们仍在孜孜不倦追求字词如何更准确,语句如何更通顺,行文如何更连贯。因为,我们是新闻记者,是职业编辑,在资讯泛滥的当下,我们尽可能地以良好的专业素养,把形态丰富的资讯产品,以党媒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传播。这份坚守,始终昭示着纸媒人“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的前进方向。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作为记者,我们感到了无限的荣光,亦感到责任的重大。在阳光下成长,在砥砺中前行……灿烂而辉煌的时代,作为记者,我们将踏着节拍起舞,挥舞彩笔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