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聊城 > 正文

聊城:从被“点名”到被“点赞”

来源:聊城日报编辑:胡浩亮发布时间:2020-11-10 16:09:00

  从莘县燕塔街道机关驻地向西行2公里即是王化村。

  昔日的王化村,班子散、集体穷、人心慌、路不畅,是一个典型的“老大难”村,在燕塔街道的工作推进会上多次被点名批评。然而,10月28日,记者自莘县新修建的西华路转入王化村采访时,呈现在眼前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一条宽阔的通村道路、两侧整齐的良田、街边谈笑的老人,无不在诉说着这个“独姓”村庄发生的巨大变化。“如今,王化村成为莘县的‘一类’村庄,多次在人居环境整治、村庄绿化等工作中被领导点赞。”王化村公选党支部书记王祖龙介绍。

  同一个姓氏带来的尴尬

  拥有1000多人口的王化村是罕见的“独姓”村庄。一般来说,“独姓”村庄多为同一家族聚集而成,共同的血脉让这类村庄向心力非常强,更容易实现快速发展。然而,“独姓”带给王化村的不是高速发展,而是难言的尴尬。

  “我刚上任时,干啥事都寸步难行,村里交水费、卫生费都得垫钱,至今我已累计垫了十几万元钱了。”王祖龙说,同一个姓氏意味着家族的规模庞大,当这些人一心为公的时候就能起助力作用,当只求私利的时候就会“拖后腿”。

  村集体零收入、村民人心涣散,怎么办?只能改革。然而,改革的过程却步履维艰。“村里不理解、不支持的声音很多,说三道四、指桑骂槐的也不鲜见。”王祖龙说,甚至连村里的小孩都嘲笑他。

  虽然村民不理解,但王祖龙守住了初心。他说:“干农村工作须久久为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服务基层要经得起群众的考验、耐得住乡村的寂寞、守得住生活的清贫。”一条路孕育的“致富梦”

  转机出现在2017年。

  “因为莘县修西华路需要占村里的集体土地,所以我们准备趁机将被部分村民强占的土地收归集体。”王祖龙说。

  经过多次“攻坚”,王化村终于把被占集体土地全部收回,随后流转村内土地,由党支部牵头,统一栽植苗木,与群众进行收益分成。目前王化村每年已有近20万元的集体收入,有了这些收入,无钱办事的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发展村级事业有了资金支撑。

  取之于民自然要用之于民。王祖龙带领党员干部干了一件件民生实事。目前,村民的水费、卫生费、小麦玉米保险等各项税费全部由村集体承担;新修村内道路4条,并在西华路到王化村东的生产路两侧安装了100余盏太阳能路灯。不仅如此,王化村还给村里每位60岁以上的老人购买了一份银龄安康保险,给每户村民缴纳了家庭平安保险。

  “村干部为我们群众着想,修了路、安了灯,绿化也弄得挺好,我们没有理由不支持他们。”55岁的村民王书庆说。一棵菜

  引发的产业变革

  摘掉了“老大难”的帽子,如何带领村民致富又摆上了王祖龙的日程。

  其实王化村有支柱产业,塑料编织产业曾经非常兴旺,近三分之一的村民靠此为生,然而,愈加严格的环保政策让这个产业面临转型。“尽管困难重重,但我们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更新设备,淘汰落后工艺。”莘县鲁杰塑料编织厂总经理王鲁杰说。

  在转型塑料编织产业的同时,王化村还将目光放在传统的种植业上。“我们准备引导村民种植菊苣菜,增加收入。”王祖龙介绍,目前,村里已经和合作方签订了协议,下一步将积极动员村民加入合作社。

  盘活了资源,“独姓”村庄的优势也显现出来了,现在王化村村民实现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在迈向小康的道路上步履铿锵。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