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聊城 > 正文

聊城:打通瓶颈润农田

来源:聊城日报编辑:胡浩亮发布时间:2020-11-25 16:14:37

 

  11月20日,在茌平区城关分干渠,施工组正在进行渠道护底混凝土浇筑作业。

  茌平区胡屯镇大罗庄村,工程二十标段处,施工队正在平整沟渠;高唐县沙河沟曹庄桥,挖掘机正在挖引流沟拦坝;莘县王奉镇白沟节制闸,施工组正在进行闸墩浇筑……近日,在全市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各项目区,挖掘机、推土机、混凝土搅拌车等机械设备轰鸣运转,施工班组加班加点赶工期,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水沛则粮丰。在影响生产的各要素中,水的增产效用最为突出。然而,水资源短缺是山东省的基本省情水情,沿黄各县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多年来,各地集约节约利用黄河水资源,在水利工程配套、规范水费收缴、推进水价改革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灌区“浇地难、浇地贵”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为此,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实施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的重大部署。

  自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启动以来,聊城市各县市区及市属开发区按照“节水优先、开源节流、因水制宜、量水而行”的总体思路,以灌区水网建设为载体,强化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紧抓水利建设有利时机,各项建设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修渠引水 打通农田节水“最后一公里”

  “大型水利工程就好比输水大动脉,小型水利设施就像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不通,水就供不到田间地头。”市水利局农水站副站长李玉斌说,“这项工程建成后,将彻底改变过去老百姓守着黄河水、却用不上黄河水的尴尬局面。”

  11月21日一大早,莘县王奉镇白庄村村民聚集在项目建设区的河堤上,看着不远处正在建设的白庄节制闸:“闸修好了以后,咱的田也能喝上黄河水了。”对这里的村民来说,比起国家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他们更关心的是房前屋后的小塘坝、小农渠,这些“眼皮子底下”的水利工程直接关系着他们能否多打粮、多增收。

  今年,聊城市抓住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把农村田间水利扩容提质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来抓,各县市区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采取“市直部门县级干部督导帮包县市区及市属开发区、各县市区及市属开发区县级干部督导帮包乡镇、县市区及市属开发区科级干部督导帮包到标段”的方式,夯实各级各标段责任人责任,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层层动员、狠抓落实,每个项目建设区一个工作专班、一张水系图、一张灌溉系统图、一张干部责任表,迅速掀起了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建设的高潮。

  “跟往年的水利项目相比,今年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工期紧、任务重,工程质量要求也更加严格。”莘县引黄灌溉工程管理处主任许广诗说。作为全省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投资最大、工程建设任务最重的地市,聊城市对各部门支农涉水项目,统一按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实施,整合资金,提高工程建设的科学性、长远性和资金利用的有效性。聊城市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项目可研报告批复总投资达44.07亿元,目前已落实资金32.79亿元。

  建管并重 农田灌溉实现节水增效

  “在某种程度上说,农田水利的管护问题比建设问题更加棘手,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长效机制。”在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孙泽龙看来,解决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问题,是水利工程实现长效运转的关键所在。“一些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也应成为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护的市场主体。”

  为了确保工程建成后实现良性运行,聊城市按照“建管并重、协同推进”的原则,全面推进工程运行管护机制创新,破解产权归属不明、管护体制不顺、建管用脱节、责权利分离、用水管理粗放等问题。聊城市以工程建设为契机,利用设施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等方式,协同建立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工程建设和管护机制,大力推广专业服务队管理、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管理、公司化管理、物业化管理、农户管理等五种管理模式,逐步形成“县负总责、乡镇落实、村为主体、所有者管护、使用者自护、受益者参与”的工程管护格局。

  该工程建成后,节水能力可提高20%左右,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80%以上;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7以上,田间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85以上。根据施工进度,预计12月底前完成专项债券资金和项目资金整合,重点实施灌区骨干工程、末级渠系整治,因地制宜建设农田节水工程,2021年6月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引黄灌区实现高效配水到田间。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