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至31日,在第十四届中国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上,来自全国14个省43个地市的2600余家商户携带葫芦产品齐聚水上古城。短短两天,交易额达1.2亿元。
近年来,东昌府区将东昌葫芦作为促进文旅融合、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形成了“举办一届大会、打造一批精品、助推一地发展”的模式,葫芦种植户也蹚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非遗”文化“软资源”,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硬实力”。
● 举办一届大会 尽揽天下葫芦
14年的精耕细作,东昌葫芦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14年的持续建设,东昌府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买卖天下葫芦”集散地;14年的转型发展,葫芦产业已成为东昌府区推动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第一届葫芦文化艺术节,是在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广场举办的,当时参展商户只有200多家。从第十届开始,规模逐渐扩大,今年,参展商户达到了2600多户,展区场地也扩大到了古楼四条大街。”东昌府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任永健说。
小巧的文玩葫芦、2米多高的油锤葫芦、天鹅造型的范制葫芦、纹饰精美的大漆葫芦、图案各异的烙画葫芦……顶尖的技艺、新奇的造型、精致的图案为本次葫芦文化艺术节增光添彩。其间,精品葫芦大赛、葫芦产业发展论坛、文艺演出等一系列活动,集中展示了全国各地葫芦文化产业的新发展、新成就。
目前,东昌府区葫芦种植主要分布在堂邑镇、梁水镇镇、闫寺街道、道口铺街道的80余个村,有葫芦种植户4500余户、加工经营户1500余户、电商经营户2000余户,葫芦品种30余种,种植面积860余公顷,销售额约占全国销售总额的70%,年综合效益达10亿元。
同时,东昌府区葫芦种植户不断扩大产业发展范围,已在新疆、陕西、山西等地建立了种植基地,很多精品葫芦销往美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在中国“非遗”展、上海世博会、韩国首尔地球村庆典、法国巴黎孔子文化周等国内外知名会展上,东昌葫芦大放异彩。
为推动东昌葫芦创新性发展,东昌府区与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联合成立国家级非遗(葫芦)数字化传承联合研究中心,利用网络力量推动“非遗”传承创新。
● 打造一批精品 农产品变身文创产品
以前,堂邑镇农民只在田间院落小规模种植葫芦,待葫芦成熟后,将其加工成酒壶等简单的生活用具。后来,在东昌府区委、政府,文旅部门和堂邑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逐渐实现了葫芦产业的产业化发展。
“如果不加工雕刻,普通葫芦在集市上只能卖几元钱,但是通过雕刻、烙烫、彩绘、勒扎等手法加工成工艺品后,至少能卖百余元。”11月26日,堂邑镇路庄工艺葫芦第一加工厂负责人郝洪燃说。
2001年,郝洪燃开始从事葫芦行业,还成立了葫芦工艺公司,建设了46.6公顷的葫芦种植基地,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东、西安等城市。
郝洪燃的经历只是堂邑镇依托东昌葫芦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堂邑镇充分发挥葫芦生产加工优势,建立起集生产、加工、传习、销售于一体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堂邑葫芦成为海内外颇具盛名的文化品牌,葫芦产业也成为带动堂邑镇及周边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目前,堂邑镇有葫芦种植户1900余户、经营户640余户、葫芦加工户390余户,570余户商家入驻淘宝、天猫、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葫芦产业产值达6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淘宝镇”。
● 助推一地发展 打造脱贫攻坚“宝葫芦”
6月12日,山东省第三批“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街道)名单公布,堂邑镇上榜,成为“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的典型。
38岁的李三红是路庄村村民,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十几年前,李三红的丈夫因车祸去世,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李三红没有服输,一直在堂邑镇路庄工艺葫芦第一加工厂工作,不仅自己成了葫芦雕刻的行家里手,还培养了不少学徒。
李三红还主动投入到脱贫攻坚中,在自己脱贫后,她主动帮助周边村的留守妇女,从烙画、雕刻到掐丝,一丝不苟地传授葫芦加工技术。
依靠东昌葫芦脱贫致富的,还有路庄村“淘宝小哥”路宗磊。2010年,路宗磊因病左腿截肢。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2016年,路宗磊被纳入贫困户。
后来,路宗磊自力更生,开始从事葫芦加工,并在淘宝网站上注册了店铺,在线销售东昌葫芦,2019年,路宗磊年收入达30余万元。
通过整合资源,推动优势转化,小小葫芦已成为东昌府区乡村振兴的“宝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