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后,农村陆续进入“猫冬时节”。而对于东昌府区张炉集镇花园村的肉牛养殖户潘海霞来说,却一直未能“偷得半日闲”。
清扫牛圈、拌料、投喂……在自家前院的养殖棚里,她每天都重复着这一套“规定动作”。“养牛其实挺辛苦的,牛每天都要‘吃饭’,我咋可能闲着呢?”潘海霞说。
比养牛更苦的还有日子。今年41岁的潘海霞身材瘦小、略显老相,这是前些年生活留下的痕迹——她的丈夫由于身体原因丧失了劳动能力,一儿一女都上着学,家里虽有些地,但种粮的微薄收入难以支撑丈夫治病和子女上学的开销。她天天早出晚归地打零工,家里仍是入不敷出,一家人深陷贫困泥潭。
柔弱身躯扛起家庭重担,潘海霞却从未向命运低头,“即便家里最困难的时候,我都没想过让哪个孩子辍学。”这份坚持,也让她的生活迎来转机。2017年,潘海霞见邻居发展养猪、养鸡等“副业”,她也动了心思,东拼西凑了1万元钱,买来两头鲁西黄牛。年底,牛肥了一圈,两头牛出栏的利润超过了她的预期。
潘海霞的拼劲,地方政府和扶贫干部看在眼里。次年,张炉集镇副镇长田焕芝自掏腰包4万元,替潘海霞还清商业贷款,又为她申请了5万元的“富民农户贷”,帮助她新建牛舍、购买牛犊。镇上的农业专家也找上门来,手把手教潘海霞肉牛养殖和防疫技术。
如今,潘海霞的牛舍里已经有10头牛。虽然规模不大,但足以让这个家庭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黄牛育肥喂秸秆就行,没太大成本。现在牛肉价格也稳定,每头牛一年能净挣四五千元,10头牛可就是四五万元哩。”她笑着说,“养了几年牛,以前的‘熊’日子也慢慢‘牛’起来了。”
今年7月,潘海霞的女儿从幼师毕业,家庭的担子多了一个人扛。当大家伙儿认为潘海霞终于可以轻松点时,她却坚定地说,想把养殖规模扩大到50头。
山东省2018年度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东昌府区2019年度“脱贫之星”、聊城市2020年度“脱贫之星”、张炉集镇“脱贫致富妇女楷模”……潘海霞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永不服输的韧劲,荣誉得了“一箩筐”。在全市脱贫会议上,她也多次被市领导点赞。
脱贫后,潘海霞说出了一段很平实的话:“脱贫不能等靠要,人只要精神不倒,愿意努力干,再难的日子都能熬出头。”
这番话,聊城市2020年度“脱贫之星”齐之心感同身受。
初冬时节,室外寒意渐浓,室内生产正酣。“哒哒哒……”富有节奏感的缝纫机声,不间断地从阳谷县圣雅龙汽车坐垫扶贫车间传出。
勾线、对针、脚踏……几分钟时间,汽车坐垫被轻松缝合。在缝纫机前操作的是一名47岁、皮肤黝黑、身材精瘦的男人,他眼神专注、动作娴熟,与周围的女工相比毫不逊色。
他叫齐之心,是阳谷县博济桥街道王保玉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岁那年,齐之心因患脑膜炎,落下肢体四级残疾,行动不便的他求职就业屡屡碰壁。组建家庭后,齐之心经济上更是窘迫,就连给孩子交书本费也一拖再拖,他的自尊心也受到极大打击。“感觉走路都抬不起头,尤其是不敢面对孩子期盼的眼神。”在齐之心看来,当上贫困户并不光彩,他暗暗下决心要甩掉“穷帽子”。
脱贫攻坚战打响,开进村里的小工厂给齐之心这样的贫困户下了一场“及时雨”。在扶贫干部入户宣传招工信息的时候,年轻时学过缝纫技术的齐之心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由于就业机会难得,加上急于摆脱穷日子的渴望,齐之心工作倍加努力。
齐之心虽然腿脚不便,但他有志气、人勤快,务工收入不错,还成了业务标兵。“坐在这里,我和别人一样,不会拖累谁,还能为社会作贡献,让别人用上我做的坐垫。”工作极大增强了齐之心脱贫致富的信心,他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扶贫车间的工作时间比较有弹性,齐之心除了完成扶贫车间的活,还搞起了鸡鸭养殖,家庭年收入达到1.6万元。“政府的政策这么好,自己凭啥不努力。”齐之心笑着说,“往后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
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脱贫路上,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聊城市广大贫困群众用坚持不懈的拼搏和奋斗诠释出最美的人生姿态。
“群众身边的脱贫致富典型最有说服力、影响力。”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聊城市瞄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需求和贫困群众转移就业的需要,坚持扶贫、扶志、扶智三驾齐驱,造血、输血双管齐下,拔穷根、稳脱贫。一方面,创新实施规模农场、就业工场“两场同建”,投资12.4亿元在偏远镇村建设“两场同建”项目91个,让贫困群众就业有岗位、创业有舞台。另一方面,通过推广积分制管理、设置扶贫公益岗等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的办法,广泛开展“脱贫之星”、巾帼脱贫带头人等评选活动,让贫困群众学有榜样、干有方向,形成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鲜明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