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犹如源头活水,浸润着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中小学生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12月4日,由中共聊城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教育和体育局主办,市古琴学会、东昌府区新星小学承办的聊城市2020年“戏曲、杂技、传统文化(非遗)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在新星小学举办。
活动现场,来自市古琴学会的20余名表演者通过古琴、琵琶、箜篌、陶笛等古典乐器,为200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音乐盛宴。
● 创新形式 薪火相传
“今年,受疫情影响,我们对本次活动的演出方式进行了创新,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演出方式。”市文化和旅游局艺术科科长刘宪鹏说,依托文艺工作者的力量,聊城市开展了“戏曲、杂技、传统文化(非遗)进校园”线下活动,同时,组织市直3家文艺院团、14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课程录制,让孩子们通过网络了解“非遗”项目,学习经典戏曲等。
开展聊城市2020年“戏曲、杂技、传统文化(非遗)进校园”活动,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今年以来,全市各中小学校组织学生通过教育平台以及抖音账号、公众号等新媒体观看相关课程,并通过举办戏曲晚会、班会,建立戏曲兴趣小组和戏曲社团,开展校园戏曲比赛等形式,进一步丰富了活动内涵。
“推进‘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可以让更多青少年近距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更多传承者。我相信,在各级文化部门和文艺工作者的推动下,传统文化会在校园里焕发不一样的光彩。”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章兰说。
● 各君同会 共抚丝桐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老而风雅的乐曲,传递着古人的情怀;一首首绝美的诗词,抒发着千古之幽思。
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在时光的卷轴上,记载了许多美妙的诗歌雅乐。在新星小学举办的古乐展演活动中,听众一起沉浸在或虚拟或真实的世界里,在一个个文人雅集之中,踏上了由市古琴学会带来的诗意之旅。
一曲古乐《神人畅》,带我们回到西周,听风、思雅、称颂,或浅吟低唱,或钟鼓齐鸣,其乐煌煌;
高山流水遇知音,彩云追月得知己……古道热肠、12月4日,在东昌府区新星小学,古琴演奏者演奏《神人畅》。□见习记者王秋迪12月4日,在东昌府区新星小学,琵琶演奏者演奏《十面埋伏》。 □见习记者王秋迪
肝胆相照又知音同梦之人,何处寻觅?于古琴《伯牙子期》中,我们再次回味了这段知音之情;
当风烟弥漫了大秦王朝的短暂与辉煌,一统六合的呼声,又从哪里响起?一曲琵琶二重奏《十面埋伏》又让我们“重回”垓下古战场;
寄情山水酣畅淋漓,抚琴饮酒忧思独伤……箜篌,曾是大唐不可或缺的殿堂之乐,一曲《天空之城》让我们再闻那空灵之声。
琴箫《梅花三弄》《云水禅心》,陶笛二重奏《游子吟》,古曲新编《阳关唱别》……凡此种种,一十二曲,为在场师生及传统文化爱好者带来了一场动人心魄的视听盛宴。
“今天真是大饱眼福!以前我在课堂视频和书本上见过这些乐器,这次不仅能见到箜篌、陶笛、笙等乐器,还能欣赏多种乐器合奏表演,真是太开心了!”六年级八班的学生张思宇说。
在12月4日—6日为期三天的“传承经典筑梦未来”——“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市古琴学会邀请了多位国内著名古琴演奏家及山东省各地市古琴家,开展了山东琴友会、古琴艺术讲座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水城文化内涵,扩大了城市影响力。
聊城市2020年“戏曲、杂技、传统文化(非遗)进校园”活动是提高学生文化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民生工程。“我们要持续推动戏曲、‘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使青少年近距离接触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营造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刘光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