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聊城 > 正文

聊城度假区:文明实践为群众幸福“加码”

来源:聊城日报编辑:胡浩亮发布时间:2020-12-15 10:54:11

 

  近距离聆听遍布城乡的理论宣讲,感受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触摸自内而外的文明之美……一颗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正以各种方式融入群众生活,在度假区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今年以来,度假区坚持党建引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阵地,发挥志愿者优势,集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为群众幸福“加码”。扶贫帮困 温暖民心

  “现在我的工作时间很宽松,中午可以回家给母亲做饭,每个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12月8日,在度假区端慕点心的非遗扶贫工坊内,逯立兰正忙着制作传统点心。

  逯立兰是姚屯村的贫困户,她既要抚养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又要赡养患有阿尔兹海默病的母亲,工作难找,生活很是拮据。了解这一情况后,度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主动上门培训,让她有了一技之长,并把她介绍到端慕点心的非遗扶贫工坊内工作,让她能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人。

  与逯立兰不同,贫困户钱泽伟下肢瘫痪,无法外出工作。度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扶贫志愿服务队把他推荐给了一家柳编工作室,他在家就可以制作柳编,收入增加了不少。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宽非遗手工艺助力文化精准扶贫工作路径,今年以来,度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整合魏氏柳编、葫芦烙画等非遗资源,建立非遗扶贫工坊,帮助贫困户就业。

  非遗扶贫工坊以保护、壮大传承人队伍为核心,着力探索“非遗+扶贫”工作路径,以培训实践助力精准扶贫,以技艺传承增加贫困户脱贫信心,实现非遗传承与文旅融合扶贫的双向促进。此外,度假区还建设了非遗产品网上销售直播平台,助力非遗产品提档升级。

  目前,度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共建立非遗扶贫工坊8个,设置150个扶贫就业岗位,贫困户平均每月增收1500元。

  志愿服务 对接需求

  12月3日下午,悠扬的二胡声从朱老庄镇杜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内传来。

  当天,度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举办的基层文艺骨干二胡演奏培训班开班,来自各镇街的20多位二胡爱好者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演奏技巧。

  培训中,老师向大家系统地讲解了二胡演奏的入门课程,耐心回答了学员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员们看着乐谱,拉着二胡,聚精会神地练习。“能在家门口学习二胡,我特别开心。”一位学员高兴地说。

  学员们纷纷表示,这样系统专业的学习还是第一次,对自己的帮助很大,希望今后能有更多这种培训的机会。培训结束时,大家互留了联系方式,相约今后一起交流学习。

  文明实践活动有温度,才有生命力。度假区通过精准对接群众关切,紧扣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秀文化传承、文明素质培育等主题,开展内容丰富的各类文明实践活动,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有热度更有温度。

  理论宣讲 润物无声

  12月10日,朱老庄镇辛庄村村委会议室里座无虚席。

  来自度假区不同行业的3名优秀宣讲员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用生动感人的故事和质朴平实的语言,展现了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岗位、甘于奉献、积极主动投身到新时代建设中去的精神风貌。宣讲员们充满激情的宣讲,不时赢得现场听众阵阵掌声。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我们结合身边人身边事阐述新时代文明实践内容,让群众感兴趣、听得懂,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入生活。”度假区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吕月说。

  宣讲有力度、接地气。度假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开展身边好人、典型人物评选宣传活动,将“典型示范”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去,逐渐形成符合度假区实际、群众喜闻乐见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探索途径,让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飞入千家万户”。

  今年“七一”期间,度假区还举办了“礼赞建党节、奋进新时代”暨迎“七一”职工宣讲报告会,展现了新时代度假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甘于奉献、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度假区通过理论宣讲、文体活动、关爱帮扶等行动,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度假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郭延伟说。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