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支智能温度计,当温度低于12℃时就会自动报警。”12月8日上午,在高唐县赵寨子镇蒋官屯村冬暖式大棚内,53岁的朱长贵高兴地向记者介绍刚添置的“高科技”产品。
除了智能温度计,朱长贵的大棚还安装有自动卷帘器、监控摄像头等。“仅春天的两棚西红柿就收入了5万元。”不断配置新设备的背后,是朱长贵尝到了发展大棚种植的甜头,实现了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的转变。今年他租了10个棚种蔬菜,3个冬暖棚和7个拱棚。
朱长贵曾经“债台高筑”:为了给一出生就患有智力残疾的儿子治病,他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向亲戚朋友也借了个遍。济南、青岛、北京、河北,他带着儿子辗转多家医院,儿子的病始终没能看好,全家人的生活却一落千丈,这让朱长贵夫妇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赵寨子镇政府及时把朱长贵一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了低保金、产业扶贫项目补助、医疗救助等多项资金保障,朱长贵一家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然而,光靠政府帮扶过日子,朱长贵感到在村里说话都没有底气,他盼着自己能早点脱贫致富。
“老朱,你之前不是种过菜吗。你有技术,要不还继续种菜吧!”2015年,镇里的帮扶责任人给他出主意。
一语惊醒梦中人。当年,朱长贵就尝试租了2个小拱棚,种植油菜、茼蒿等。由于种菜效益不错,朱长贵的棚越租越多,2016年底,他的拱棚数量达到7个。为了增加种植品类,2017年,朱长贵找到镇扶贫办,又租下了3个冬暖式扶贫棚。10个棚、20多亩地,西瓜、豆角、西红柿、黄瓜,种的蔬菜种类越来越多,朱长贵也越干越起劲,忙不过来的时候还会聘请村里的闲散劳动力来帮忙。2018年,朱长贵一举还清了所有外债,成了脱贫致富的典型。
“只要肯下力,通过种植大棚蔬菜实现脱贫致富是一条好路子。”朱长贵说,“但是一定要讲科学,多与专家交流沟通,种的菜才能质量好、产量高。”
摘掉“穷帽子”,生活有了奔头儿,朱长贵也变得乐观起来,每次上街,都能走出“自信的步伐”,“今年估计能收入10万元。下一步,我还想再多租几个棚。”